你喝的不是可乐是“水+知识产权”——田力普在杭州谈知识产权保护

发布日期:2009-11-26 13: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2009-11-18     杭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乐平)“你喝的不是可乐,而是‘水+知识产权’”。11月17日下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杭州市的一场题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报告会上,用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向听众描述“知识产权”的价值。

  田力普说,可口可乐的特别配方配置而成的粉末运到上海后,以1∶99的比例,加水配置成原浆;这些原浆再从上海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工厂,再以1∶99比例的原浆加糖水等配置成可口可乐。“技术、配方都属于知识产权!”

  按照田局长展示的一个“产品市场化过程的微笑曲线及其变化”图,中国仍旧处于一个“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阶段。所谓“两头”指的是,“试用品开发”和“产品的售后服务”。除开两头,中间剩下的部分便是,“零部件成产”、“组装”、“销售”。

  结论是,中国仍旧处在全球产业分工的末端——是的,这一结论并不新鲜。与此相对应的,如果说中国还处在“打工经济”的时代,那么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迈进了“知识经济”时代,通俗地说,就是他们以生产和传播知识为主。

  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国家“打工”的中国当然就要吃亏了。某著名电子品牌的一款电子游戏机,市场售价为299美元,其中,零部件生产106美元,组装4美元,销售、物流75美元,设计、创意和品牌114美元。

  “知识经济”的一大特征便是,“有形物消耗减少”。田力普娓娓道出一个杭州人都熟悉的民间传说——白娘子和许仙的凄美爱情故事。“白蛇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了,有无数的作品,包括戏曲、书籍、话本,乃至电影等都以此为题材,它养活了很多人。”田力普还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古老的传说还将继续显示她的价值,涵养一代代人。”

  “按我的理解,这应该就是‘知识资本’,它的兄弟是‘金融资本’。”既然“知识产权”有千般的好处,为何在中国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不轻松呢?田力普说,因为“制度容易建立,文化很难改变”。

  经常在接待国外代表团的时候,外国客人向田力普投诉称,国内有厂家模仿他们国家著名公司的产品,有的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要求中国政府严肃查处。“这个时候我会耐心地解释,你们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中国才刚刚起步,这一项工作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可是,发达国家并不给中国这样的机会喘息。“国外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竞争中国市场”,田力普说,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未来10年在华的专利部署。这个时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不仅仅是别人催我们的事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提到杭州这座城市,田力普说,“杭州历史上曾经是南宋的都城,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面有着辉煌的历史。杭州有着良好的传统,又有比较好的底子,应该可以重现历史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