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科技特派员①中文副教授跨界下塘养鳖

发布日期:2019-10-24 15:3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程小林是一名大学中文副教授,这是个充满浪漫与激情的 “诗与远方”的职业。在课堂上,他谈古论今,驰骋在华丽的文学殿堂里。

而中华鳖等水产养殖,在人们的惯常思维里,是个卷着裤腿、戴着阳帽穿着套鞋随时下地的“泥腿子”工作,每天在池塘边打转,查水质喂饲料看长势。

中文副教授、水产养殖,毫无关联的两个行当,因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在程小林身上居然融合为一体,而且,他做得很不错,专业上已是半个养殖专家,甚至做起了课题研究——不仅擅长养鳖,触类旁通似的,还攻下了罗氏沼虾、鳜鱼等养殖技术。

实现如此跨界的,是程小林十几年的辛勤付出,这背后则是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帮扶一方农民通过科学养殖,少走弯路,从而致富。

在程小林看来,这恰是浙江省2003年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初衷。

文科生“阴差阳错”搞养殖

如今的程小林,说起中华鳖滔滔不绝,对养殖中华鳖的各种知识技巧如数家珍,让人很难想象,同时,他还是站在讲台上,讲述文学之美的中文副教授。

这番改变源自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展了科技特派员的试点工作——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当年乡村普遍亟须专业的种养殖指导,“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

2006年,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的程小林,成为了杭州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主要负责乡村文化建设项目。

5年后,第二次担任科技特派员时,“阴差阳错”地被安排了“罗氏沼虾轮捕套放高效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文科出身的程小林就此与水产养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此之前,程小林对水产养殖没有任何接触和了解,他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次,养殖场工人请程小林帮忙挑拣中华鳖受精卵,他看不出有什么区别——“雌鳖和雄鳖都在一个池子里,我想当然地以为都是受精卵”。

当时程小林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养殖户对接专家、搭建平台,在他们提出问题和需求的时候,能够尽快答疑解惑。

“送技下乡”哪有自己不懂的道理?为了补足短板,他经常跑去农业局和农科所向相关技术专家求教,有意识地了解水产养殖相关技术,还在空余时间查阅大量资料。

罗氏沼虾、中华鳖、泥鳅……在和水产养殖不断接触的过程中,“门外汉”的程小林渐渐摸清了水产养殖的门道,尤其是在中华鳖的养殖方面,程小林倾注了诸多心血——“刚开始是被分配的,后来,我也慢慢地觉得中华鳖市场价值很高,能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收益,于是就重点关注了中华鳖。” 程小林说。

采用生态套养净化水质

2011年,程小林作为第四批科技特派员,被派驻到萧山区闻堰镇,正式开始接触水产养殖业。

此时,经数年自我提升,程小林已是养殖领域专家级特派员。

程小林回忆,以前闻堰的水产养殖普遍是粗放型的,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也不强,有的甚至直接在河里放两块板拦截一段河流进行养殖——“中华鳖的粪便、喂食的残饵等,都直接排进了河流,对河流水质的污染非常严重,周围的居民怨声载道。”

养殖与水质、环境息息相关,不能在污染环境下搞养殖,也不能因养殖破坏了环境。

程小林和项目组的其他专家一起开始研究生态养殖技术,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最终选择了“中华鳖与鳜鱼生态养殖技术”以及“中华鳖与罗氏沼虾混养技术”作为研究实施的项目。

“选择鳜鱼和罗氏沼虾与中华鳖混养,生态环境是考虑的因素之一。”程小林介绍,通过这种混养模式一方面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不增加养殖池塘面积的前提下,实施虾鳖或者鱼鳖生态混养模式,可有效提高池塘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有效控制罗氏沼虾和鳜鱼病害的发生,利用中华鳖摄食残饵,减少残饵对池塘底部的污染,同时还可通过中华鳖等捕食病虾、死虾、死鱼等,从源头遏制鱼、虾的病源传播。这既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又有效改善了水产品养殖的水环境,从而使养殖水体的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发展。使水产养殖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几年过去了,闻堰养殖水质已经重新变得清澈透明,又脏又臭的环境已经成为了过去时。

后来,在解决了生态问题之余,还通过套养技术提升了中华鳖的品质,使它得以售卖出更高的价格。

“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

到了2017年,由于乡镇格局调整,程小林作为第七批杭州市科技特派员入驻进化镇,此时他研究的就是“增产”的问题了,“这是从‘雪中送炭’到‘锦上添花’的大转变。”程小林这样形容。

当时,萧山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增产增收成为了养殖户们最大的诉求。

据了解,在2017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中华鳖与鳜鱼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和“中华鳖与罗氏沼虾混养技术试验”项目的过程中,程小林所在的专家组共建立了20亩核心示范面积。其中,第一个项目实现总产值70万元,总利润16万元,养殖产值提高到35000元/亩以上,经济效益提高到8000元/亩以上,其中可新增效益1500元/亩;第二个项目实现总产值80万元,总利润20万元,养殖产值提高到40000元/亩以上,经济效益提高到10000元/亩以上,其中可新增效益2000元/亩。

除了为试验的养殖户带来增收外,值得一提的是,两个项目也均增加了员工的收益,并向周边5户农户成功进行了推广——“推广应用面积100余亩,为农户提高亩效益1000元以上。”程小林说。

就这样,程小林不但成功跨界,从当年技术指导,到后来引导生态养殖,再到提升行业性效益,无论是他还是养殖户,都堪称“华丽转身”,而这样的转身背后是浙江乡村今日的振兴面貌。

由于科技特派员工作出色,程小林在第六、第七批杭州市科技特派员期满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在2018年11月被评为“浙江省成绩突出科技特派员”受到了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的通报表扬。

现在,完成了第七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程小林,还没得空,就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中华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项目——他将继续作为第八批科技特派员研究更多关于“中华鳖”的养殖问题——新的“挑战”,又要开始了。

(农社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