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静这个来自山东的新杭州人由于从事蔬菜(食用菌)方面的工作常常奔走在杭州地区的乡村、田野。在田垄边和农民聊聊农技和家常,帮助他们解决种植难题,已经成为闫老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7月开始她来到萧山区益农镇当科技特派员,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益”农人。
成果写在农民笑脸上
益农镇三围村是沙质碱性土壤,种出来的芹菜品质好,效益高。作为芹菜种植大镇,这里所产的芹菜远销国内诸多城市。
益农的芹菜有名,经济效益高,很多农户就尽量增加芹菜的复种次数。仅仅考虑芹菜生育期的话,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最多可以连续种6批。有些农民由于尝到了种芹菜的甜头,就希望多种几茬,这往往会造成病虫害严重,或者增产不增收。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的。比如土传病害在当年就会发生,严重的话整片的芹菜不是烂根,就都是死苗。遇到芹菜集中上市的行情,批发价格一落再落。
闫静老师当特派员入驻益农镇以后,通过走访农户进行调研,并请教蔬菜科研、推广方面的专家,找出了问题所在,申报了“蔬菜品种引进与新轮作模式示范、推广”特派员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为益农镇的蔬菜种植户引进一些种植效益高,可以与芹菜交替种植的其他优良蔬菜品种。同时让农民了解芹菜连作造成的危害,引导他们进行合理选择种植品种和科学管理。项目进展很顺利,提升益农镇蔬菜的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益农镇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今年比去年好多了,希望闫老师多来指导指导。”益农镇三围村方师傅朴实无华的话语里包含了他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渴望。他今年7亩半芹菜,单季平均产量每亩3000多公斤,销售收入上万元,效益不错。方师傅还笑着说,:“闫老师告诉我们,要想芹菜种得好,最好是芹菜与水稻轮作,试验之后,效果确实非常好。”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户的效益和积极性,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供应量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市农业“稳量增效”的发展理念。
事实上,提起闫老师,益农镇还有很多村民都很熟悉,并且丰收的喜悦也早已写在了他们的脸上了。
带智囊团给益农“撑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技特派员,起的是桥梁纽带的作用。
多年来,闫静在特派员工作上没少花心思。面对农户和镇里的所需所求,她更多的是依托自己工作单位资源和专业优势,邀请浙江大学老师和农科院领导、同事来益农镇出谋划策、技术指导和培训。他们形成了益农镇农业的智囊团,不仅技术水平高,还愿意奉献,为当地的农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今年5月份,闫老师邀请农科院的蔬菜、水产和蚕桑等方面的专家到益农镇走访农户,给他们带来了番茄、玉米、芹菜等蔬菜新品种,还对蔬菜种植、水产养殖,桑果树疏果、肥水管理等进行了现场指导。蔬菜大户俞关马和闫老师已经很熟悉了,对他们单位的玉米新品种“钱江糯3号”也情有独钟。俞师傅说:“钱江糯3号”整齐度较好,产量蛮高,销售也快。
去年,在市科委和益农镇有关负责人的精心组织下,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一批专家赴益农开展了科技下乡服务和调研走访,对部分问题现场讲解指导,并在农业科技问题相对集中的兴裕村和三围村组织了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很受欢迎。
在做好技术服务之外,闫静还了解、关心益农镇的经济、文化,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动态。将自己融入到乡镇各方面的工作中。例如参加益农镇妇联组织的“微心愿、献爱心”活动,为益农镇的孩子赠送了书籍20余册等。。
“益农镇是蔬菜大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益农镇农办负责人坦言,这几年,益农的蔬菜产业发展,离不开闫静和他们专家团队在背后的“撑腰”。
(农社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