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雏鹰”企业工作有关情况。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峥,党组成员、副局长俞钧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现场,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记者提问:
培育“新雏鹰”企业可以有效促进杭州未来产业发展,请问对新认定的“新雏鹰”企业,具体有哪些政策支持?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峥:杭州对“新雏鹰”企业的支持体现在四个方面。
认定奖励
对首次认定的“新雏鹰”企业,单个企业最高奖励50万元。
研发支持
“新雏鹰”企业可纳入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政策覆盖范围,按其年研发投入总量或增量给予分档分类支持,单个企业最高补助300万元。
科技保险
支持“新雏鹰”企业购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风险类科技保险,按不超过年度实际保费的50%给予保费补助,单个企业最高50万元。
活动支撑
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向“新雏鹰”企业开放共享,在我们杭州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导航平台上,也可以免费下载科技文献资源。另外,还会组织举办“新雏鹰”企业训练营,搭建多元化交流服务平台。
记者提问:杭州计划到2027年培育300家“新雏鹰”企业,请问在“新雏鹰”企业的认定条件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钧:《管理办法》对“新雏鹰”企业有严格认定标准。
●“新雏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属于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领域。
●本《管理办法》中的“新雏鹰”企业,与《关于印发<杭州市“雏鹰计划”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杭科高〔2020〕71号)中的“雏鹰企业”非延续关系,两者无直接关联。
●申报企业必须是在有效期内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5年,企业上年度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20%,且研发费用占同期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10%等。
●企业获得核心知识产权方式为自主研发,包括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不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
记者提问:杭州计划培育认定的“新雏鹰”企业和之前的各类科技企业互相补充,请问,市科技局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有哪些举措?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钧:“新雏鹰”企业,和之前的各类企业有所不同,体现差异化发展,我们在科技企业培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举措:
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根据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成长体系,实现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打造雁阵型科技企业梯队。开展“高新企业规上化、规上企业高新化”行动,提升国高企发展质量,助推科技企业快成长、上规模。
支持科技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原创性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开展5000万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费用、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行动。发挥科技企业出题者作用,鼓励“场景+攻关”“订单+攻关”等模式,围绕重大任务开展协同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建设
进一步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打造“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行”双创服务模式。鼓励孵化“飞地”建设,支持西部县(市)创办孵化载体,在主城区设立“科创飞地”“共富飞地”等,推动形成全覆盖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格局。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开展垂直孵化,扩大孵化载体建设覆盖面,促进更多成果在杭州落地转化。
记者提问: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是近年来杭州重点工作之一,此次“新雏鹰”政策的出台也能更好深化杭州的成果转移转化建设。请问,下一步市科技局如何更好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作用?
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杭州近年来积极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提问。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023年底,市政府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更大力度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补助强度,我们积极做好这些黄金政策的落实兑现,发挥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
强化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建设
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或项目为牵引,推进产业协同创新,支持龙头企业或关键环节主导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2024年,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为在杭企业和高校院所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23项,组织实施国省重点研发项目246项。
深化产学研创新协作
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制。今年,杭州重点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机制,已启动西湖区环紫金港、滨江区环大装置、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钱塘区环大学城等四个创新生态圈建设,构建“两翼驱动、多点联动”的创新生态圈空间布局。
来源 | 成果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