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索引号: 002489460/2024-00127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4-08-14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3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8-14 17:3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民革市委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江南科技城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135号)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发改委、滨江区政府会办,现答复如下:

2023年10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在全区科技创新大会上正式提出建设江南科学城,发布《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同年1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杭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杭州江南科学城,形成“江南科学城+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的联动创新发展新格局。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建设江南科学城写入报告,作为杭州城市重点发展区块。自此,江南科学城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关于完善保障机制

市区联动加强对江南科学城建设的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积极争取省级支持,合力推进建设。

(一)建立联动议事机制。市级层面,根据机构改革方案,我市将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和创新策源地建设等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全市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组建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8个市相关部门和10个区域为成员单位的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研中的相关事项。区级层面,成立了由滨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杭州江南科学城推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科学城规划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今年以来,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作出工作批示,研究推动极弱磁大设施建设中有关事项,市有关部门和滨江区有关部门合力落实具体工作。

(二)建立专家决咨机制。综合考虑极弱磁大设施及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特点和需求,2023年10月成立了由7名院士、专家组成的规划建设专家咨询组,为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撑。2024年4月,聘请房建成院士为江南科学城首席科学家。

(三)明确资金支持政策。为保障支持极弱磁大设施建设,2022年8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协调会,明确了大设施建设地方配套资金方案(国家批复的项目总投资除国拨资金外,地方配套资金由省、市、区三级按1:1:1比例出资),并明确由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杭州市、滨江区,做好配套资金落实,同时要积极争取其他渠道资金支持。

下一步,在市委科技委的统筹领导下,将充分发挥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专班、杭州江南科学城推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市、区两级工作机构协调推动作用,适时提请市委科技委研究推动大设施建设和江南科学城建设有关事宜。

二、关于营造适合科学家的生态环境

江南科学城规划36.9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两轴三片连两翼”。其中核心区总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包括约2平方公里的国际零磁科学谷全部,以及智慧新天地和智造供给小镇的南部区域。2023年10月编制发布《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明确将发挥三山一水通钱江的生态本底优势,构建沿江、临山、滨湖的山水创新智链,确立“一廊三山,一核两区”,即依托福源河打通回龙庵山、紫红岭、冠山三座山体间生态联系,打造“山水科学廊”;以极弱磁大设施为原点打造零磁科学核,东西两端分别为创智宜居社区、科创总部街区。

(一)构建“山水智链”。谋划实施环境整治和公园建设项目。根据规划方案,江南科学城将按“东静西热南趣北幽”,塑造福源河山水科学主廊,同时强化山体景观资源活化利用,打造冠山人文休憩公园与回龙庵山、紫红岭科学生境公园。2024年实施零磁谷街“二改四”、福源河整治提升、零磁科学谷综合整治等工程,完成冠山公园改造整治工程(二期)。

(二)打造“乐活之境”。围绕地铁4号线零磁谷站,构建集聚特色消费、总部办公、科技服务、高端酒店、科学论坛等功能的科创服务中心——零磁谷会客厅,2024年6月零磁谷会客厅项目领取施工许可证,计划2026年完工。7月,位于零磁科学谷核心区内的浦沿公交停保基地复合开发利用项目地块正式挂牌出让,该项目是杭州市首个公交停保基地复合开发利用项目,地块规划用途调整为工业兼容公交场站用地,重新设计建设后,将拓展产业及科研空间、提升城市形象。优化道路体系与视觉系统涉及,对零磁谷区域路名、桥名进行系统设计,现已完成道路命名、更名及路牌更换工作;完成零磁谷·科学城视觉标识体系设计,结合环境整治项目,对零磁谷区域内城市家具等进行统一设计布局。

(三)打造“宜居之城”。在零磁科学谷核心区,打造零磁科学村,建立创智中心、科学谷论坛等人文科学功能板块,穿插布局科技展览馆、科学家交流厅等人文设施,强化人才创新创业、自由交流等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江南科学城合理布局,聚焦科研专家、青年人才、科创家庭三大群体需求,推进“24小时”生活圈建设,引入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适度配比国际化高端住宅、人才公寓等设施。2024年6月启动江南科学城沿江片区“实施性城市设计及建筑概念方案国际竞赛”,面向全球征集引领科技创新趋势的科学城沿江片区设计方案,彰显“未来风、国际范、江南韵”的都市风范。

下一步,将在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明确景观设计、城市格局、城市形态,并细化到用地布局、建筑设计、视线走廊、开敞空间等,深化核心区涉及,加快建设三片两翼,推动包括极弱磁大设施本体在内的建设项目如期完成。

三、关于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4年,市委“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活动、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市区协同启动建设以极弱磁大设施为圆点、以江南科学城为重要区域的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4月份召开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暨杭州江南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成立了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联盟,发布了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行动方案,以创新生态圈建设推动形成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核心,具有鲜明创新创造活力的科创生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一)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极弱磁场大设施建设,关心关注交叉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进展。市政府各部门与省相关部门、滨江区政府密切配合联动,围绕发挥大装置效应,加快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一是推进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布局建设5个交叉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极弱磁大设施西翼所涉3个交叉研究平台(大型磁屏蔽空间技术交叉研究平台、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与仪器交叉研究平台和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技术交叉研究平台)完成《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鉴于9月底开工建设;大设施东翼所涉2个交叉研究平台(零磁科学装置技术交叉研究平台、量子传感器及应用系统技术交叉研究平台)启动方案设计招标。二是推进零磁产业发展。2023年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杭州极弱磁场大设施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成立“零磁医学临床研究和验证中心”,推进零磁医学前沿技术临床研究验证。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和高性能磁屏蔽技术为基础,促进零磁医学装备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创建“国家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支持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杭州市科创集团、杭州高新金投控股集团、杭州极弱磁场大设施研究院联合发起设立规模5亿元的零磁装备成果转化基金,杭州高新创业投资公司联合普华资本组建1亿元的量磁天使创投基金,支持零磁医学项目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推动新研机构发展。目前江南科学城集聚了一批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如极弱磁大设施研究院、白马湖省实验室、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等。一是建立新研机构建设推进机制。三级联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市级层面印发杭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市新型研发机构联盟。区级层面建立产学研平台领导小组,召开创新平台赋能产业行动工作推进会,加强区域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相融共促。二是支持新研机构提能省级。目前江南科学城内共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大设施研究院成功创建量子传感及应用系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参与建设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新获批全省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牵头领办工信部新材料重点平台,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白马湖实验室区域联合基金;大设施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新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滨江区浙工大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新获批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推动协同创新合作。充分发挥江南科学城创新资源集聚作用,实施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行动方案,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创新主体开展创新协同合作。一是支持协同合作攻关。鼓励企业与新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等创新载体,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极弱磁大设施研究院牵头实施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面向地磁环境应用的高灵敏芯片化原子磁强计研制”、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牵头实施“人工智能安全机理与风险防控技术研究”。实施概念验证支持计划,科学城范围内共有北航智能无人系统概念验证中心,白马湖低碳节能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等4家概念验证中心获市级支持。二是支持高端人才引育。实施科研机构分级分类评价,极弱磁场大设施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北航杭州研究院先后获一至四级科研机构,并获人才自主授权认定名额83个。实施新型研发机构科研序列职称自主评聘工作,北航杭州研究院增设以标志性业绩成果为导向的“直通车”渠道作为特殊评审机制,5人通过副高级职称评审。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共17家单位18人次通过条目申请来杭创新创业。三是支持多元交流合作。发挥国际滨的独特优势,大力推动国内国际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今年以来举办CICC青年科学家论坛暨首届网络与智能大会,参与中美CCUS多轮研讨,推动与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会同市有关部门、高新区(滨江),共同支持江南科学城建设,助力其打造创新发展策源地主战场、成果转化首选地主阵地和未来产业引领区主平台,充分发挥科学城的科研创新策源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杭州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杭州市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更坚实基础。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刘海琳(政策法规与区域创新处)。

联系电话:85255610。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