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60/2008-05677 文件编号: A0601
发布机构: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08-07-23 00:00:00

杭州市地震危险性该如何评价

发布日期:2008-07-23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杨主恩理学博士 

    近几天,在许多信息网上广泛流传一篇“30个省级城市地震风险出炉 石家庄最高上海最低(署名记者 蒋隽 通讯员 郭晓东)”的报道(简称“城市地震风险排名”,下同),文中将全国30个省级城市进行了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估,其依据有三,即: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石家庄为第一危险,像东部地区的杭州、合肥、南昌等地震危险性背景较弱的地区被列入危险度前十名。我作为一名从事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三十余年的专业科学工作者感到不解和愤慨,这种不负责任和没有依据的危险度评估和排名会给普通民众产生极大的误解,甚至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定因素。本人亲身经历完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以及即将完成的“杭州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出于科学的良知,按照其三个评价指标,就杭州市的地震危险性如何评价作如下几点分析:
    1、“城市地震风险排名”报道将导致灾害的强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作为第一评价指标。30个城市中至今仍有石家庄、合肥、南昌等9个城市尚未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9个城市的评价指标数据从何而来?严格地说,导致地震灾害的强度因素应与穿越城市的地震活动断层的潜在地震震级的大小有关。就杭州市而言,自有历史记载的近2000年中,仅记载少数的几次震级不大于5级的中小地震,最大的是公元929年的5级地震,是一个地震背景较弱的地区;已经完成的杭州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近20个专题成果表明,穿越杭州市的几条断层至今尚未发现十万年来有地震断层活动的证据。因此,依据第一评价指标,杭州市的排名应在30个城市中的后十名内,即:危险性偏小的一类;
    2、第二评价指标: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人口、GDP、建筑抗震能力)。虽然“城市地震风险排名”报道并没有说明计算的方法和依据,但可以推论同样的地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的地质灾害和损失是大不一样的,如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7.1级的极震区烈度可达Ⅸ度强,造成损失200多亿美元,仅死亡数十人;1993年印度拉杜尔的6.4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Ⅷ度强,造成损失数亿美元,死亡人数却高达3万人。因此可见,承灾体的脆弱指数中人口、GDP和建筑抗震能力是复杂的关系。以建筑抗震能力为例,30个评价城市的标准民用住宅、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基本是按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建设,抵御同一地震烈度的灾害效应是一致的,而农村中的民房的抗震能力就大不一样,总体上东部比西部强、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发展中地区强、富裕地区比贫困地区强、新式民房比老式民房强。因此,杭州的综合建筑抗震能力在30个城市中的排名应位于抗震能力强的前十名内,即:危险度相对较小的一类;
    3、第三评价指标:响应能力(疏散、救援等应急应变能力)。刚完成验收的《中国地震数字网络工程》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由中国地震局在各个省局组织建立规范的地震灾害应急系统,含: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队伍组建、应急预案编制等。就项目目标衡量,30个城市的响应能力差别不大。但是,响应能力也受日常的经费投入、训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民众的综合素质的影响。杭州市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对地震应急投入明显比多数城市多,民众的平均综合素质也比较高,因此,杭州市的地震响应能力指标在30个城市中排名应为能力较高的前十名内,即:危险度相对较小的一类。
    综合上面分析,尚不涉及“城市地震风险排名”报道的科学依据的可靠性如何,即便使用其三个评价指标来看,杭州市的地震危险性排名只能位于30个城市的后十名内,即:危险度相对较小的一类。已经实施三年多的《杭州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成,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工作已完成,近20个专题已验收,获得大量科学数据,至今尚未发现杭州地区有产生破坏性地震的活动断层证据,结合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今地震记录,以及新生代以来的杭州地区地壳运动强度背景综合分析,认为杭州地区应属于地震活动相对薄弱和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的认识并没有改变。(2008年7月2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