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加强”践行“科技+服务”,余杭区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发布日期:2017-08-17 16: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杭州汽轮铸锻有限公司是一家铸件及锻件生产企业,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下属铸钢、铸铁、模具、粗加工车间、锻造热处理车间。作为一个传统制造行业,铸锻领域一直存在着品质较差、单位产值能耗较大、污染较为严重、无序竞争较为激烈等情况,如何把握发展趋势,顺应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时代潮流,研发高品质、单位产值能耗小的高附加值的铸锻件成为一个摆在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今年来,在日常的“送政策到基层、送服务到企业”活动中,余杭区科技局工作人员了解到企业发展情况,与企业方一同探讨通过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企业创新体系发展,带动企业“三新“(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路径。按照 “有科技人员、有研发场地、有试验设备、有研发经费、有研发方向、有专利产出”的标准,指导企业通过找准定位(建设国内一流的铸锻技术研发平台)、明确任务(2017年成功创建省级企业研究院)、完善架构(成立汽轮铸锻技术研究院,采用院长负责制,下设燃气轮机铸锻件开发组等8个部门确保运行,同时组建由总经理、外聘专家和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院务委员会,确保运行)、汇聚智力(在继续加强企业内部中青年铸造和锻造科技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日本三菱日立、意大利达涅利、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落实经费(每年按销售收入3-6%的比例加大研发投入)、提供条件(进一步扩建企业研发产所,重新进行规划设计与装修,搬迁中心试验室,重建金相室,至2018年科研场地达到1800平方米)、开展研发(以精密铸造为创新发展方向与重点,开展处理工艺、模块材料、新行业应用等领域的8个技术课题的研发)等方法,逐渐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5月份提交省级企业研究院申报材料,并顺利通过省、市、区三级审核,目前已在公示阶段,公司有望今年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实现利税超5000万元。

近年来,余杭区科技局紧紧围绕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以“四个加强”践行“科技+服务”,积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区累计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0家、省级研发中心104家。

一是加强工作力度。新年伊始,科技局便出台了20171号文件《杭州市余杭区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认定办法》,以加强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办法首次提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企业凭有效证书或文件可直接认定其研发机构为区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进一步简化了相关认定程序,提升了行政效率,同时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近百家有研发机构申报意向的企业技术、财务等相关负责人进行培训,并将研发机构建设纳入科技目标考核。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根据《余杭区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对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分别奖励300万、150万元、50万元。今年来,已累计兑现浙江省新坐标汽车发动机气门系统及冷成型技术研究院等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杭州博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38家省级研发中心2400余万元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较好地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今年来,科技合作科积极参与浙江大学与余杭区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相关活动,共同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级产业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平台落地余杭,促进区校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研发机构建设。组织开展浙江大学研究生余杭区“双创”实践活动,16名博士研究生到我区浙江华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

四是加强梯队建设。今年来,组织申报区级研发中心近200家,创历年新高,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及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占87.1%;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及临平新城等平台企业申报占80.6%,认定189家;组织申报市级研发中心80余家,上报76家,同比增长85.37%;组织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29家,已公示16家,与滨江区并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名,梯队建设成效明显。

 

(余杭区科技局 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