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杭区始终坚持以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为契机,以“建设智慧余杭、发展智慧经济”为驱动,以三个全域建设为核心,主动融入“城市大脑”建设总体框架,牢牢筑起全省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同时,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全区建设发展规划,着眼群众健康服务提升需求,深入推进医疗健康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余杭区围绕让群众“少生病、好看病、看好病”这一目标,借助阿里健康优势资源,打造全新的区域健康大数据中心,新建、提升、改造健康信息化应用,为全区居民提供“互联网+”健康服务,让健康数据多跑路,让人民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智慧医疗服务。
一是面向社会大众,推出“便捷就医”和“健康管理”服务,提升居民就医体验和健康水平。
1.上线健康余杭门户实现全方位健康定制
健康余杭门户通过支付宝小程序和微信小程序实现,基本覆盖了所有使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同时居民可以通过绑定子女和老人,在手机上完成预约挂号、就诊报到、处方及报告查询、家庭医生服务、健康管理等一系列的涵盖诊前、诊中和诊后的连续性服务功能。
便捷就医方面,居民可以在掌上通过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含今日预约)、就诊报到完成诊前的一系列流程,减少了在院内排队咨询、挂号、取号的停留时间;居民还能在掌上查阅历次就诊、处方记录、检验检查和体检报告,更重要的是,“云影像”实现了掌上获取检查报告和完整的医学影像资料,节省了胶片打印的时间和费用。
健康管理方面,通过向全区居民提供“我的健康”、“慢病管理”、“疾病评估”、“医学知识(医知鹿)”四项内容,可以掌握个人实时健康状况,对慢性病进行管理,评估各类高危疾病患病风险,了解掌握各类医学健康知识,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全方位定制管理;同时还集成了母子健康手册、生育补助金申领、儿童计划免疫、家庭医生服务等,健康服务更便捷,让居民更方便、更快捷、更轻松、更完整地获取自己的健康信息,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每个人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插上了智慧双翼。自今年4月份上线以来,至目前用户累计40.9万,使用次数735万。
2.深化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
通过从院前、院中、院后全方位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就医流程方面,全区公立医疗机构上线“舒心就医”服务,减少就医过程多次付费环节实现“最多付一次”,就医更舒心;同时,上线电子社保卡、电子健康卡、刷脸就医等实现无卡就医;医疗服务方面,“出生一件事”使新生儿父母在掌上一次性提供材料,实现婴儿出生证、户口本、医保参保、市民卡等多证联办;“用血直报”使用血者在出院前办理费用减免,免去了到献血管理机构办理报销的来回奔波;医疗电子票据实现门诊、住院结算发票的电子化;建设出入院中心、日间病房,合理高效预约住院床位和术前检查;居民在住院期间也可以享受床位协调、住院自助服务和床旁结算服务。
二是面向医务人员,推出“互联共享”服务,提升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
1.建立居民健康360全息视图形成连续健康信息记录。
建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涵盖居民在区内就诊、住院、检查、体检等信息,通过建立居民健康360全息视图,医生诊间可以查阅居民的所有就诊记录和报告(含省市检验检查报告),实现区内报告互查互认。
2.推行医疗健康影像云应用
建立区域数字影像中心,实现医疗影像数据云存储,开展“云胶片、云报告”应用,居民利用手机随时随地查看自己以及家人的检查报告和影像。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技术和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算法,在CT肺结节、病理诊断等方面开展智能AI阅片服务,赋能基层医疗,目前已在区一部署应处于试用阶段。
3.开展区域医疗电子病历质检应用
电子病历智能质检平台智能检查医生所写的病历、治疗单、手术单等医疗文书,提供事中干预、事后评估和分析统计服务,为医护人员高质量书写病历提供辅助。
4.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
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在互联网开展分诊咨询、网络门诊、慢病复诊等应用;打造钉钉未来医院,有效拓展互联网+健康应用场景,如移动查房“医田园”应用。
三是面向管理人员,推出“智慧监管”服务,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决策支撑。
通过健康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医改绩效监管、医疗态势感知及智能预测、公共卫生监管等,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建议,提升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水平。
1.医疗健康服务态势感知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通过对区域大数据中心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对医疗服务运行状况数据进行分析,开展大数据挖掘的应用,实现医疗服务智能感知监控展示,准确、实时、全面按不同维度呈现出来,实时监管各类指标数据,包括医疗质量、医改绩效、公共卫生等多项指标,促进医院进行精细化管理。
2.疾病图谱及预警预测
重点围绕慢病、传染病、季节性高发病建立区域疾病分布及动态趋势画像,通过对现有数据不同维度的分析以及预测分析,为临床就医服务、疾病监测预警等提供决策依据。
3.研发基层绩效考核系统推进补偿机制改革信息化实现
基于区域健康大数据中心,将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转化为数字分析模型,实现对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签约服务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效率的精细化管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是疫情期间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建设。
1.上线小余新冠医生,人工智能助力新冠肺炎自诊
余杭区于今年2月上线了“小余新冠医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意图理解、医学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向广大群众提供新冠肺炎科普、自我鉴别及导医等功能,帮助我机构辖区进行公众健康知识宣教,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风险。
2.余杭街道使用无人机运送医疗样本,打开“天空通道”
疫情期间,余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试先行,实现了在洪桐、义桥两个服务站至余杭中心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运行,飞行时间为10分钟,送检标本中心给予加急检验。余杭二院医共体也已签订合作协议,将实现余杭二院、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之间搭建高效、便捷的全自动医疗飞行配送网络,以更加及时、高效的方式服务于辖区内百姓健康检查和治疗。
3.余杭区“一张网”落实发热病人精密智控管理
通过建设“余杭区发热病人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三大来源数据实时传输,通过居住地址自动分解到镇街、村社,基层第一时间排查管控,实现发热病人预警监测范围全覆盖,形成预警闭环,为全区精密质控提供决策参考。
4.推出国内首创的“孕产妇五色智控码”,实现孕产妇信息共享
7月13日“孕产妇五色智控码”在我区全面推广使用,“孕产妇五色智控码”采用绿、黄、橙、红、紫五种颜色对孕期风险进行分级标识,孕产妇在手机端就可轻松查看“孕产妇五色码”了解健康状况,根据查询到的高危因素,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促进母婴安全;医生可在电子病历中查看孕产妇高危评定相关信息,为孕产妇在孕期内的诊疗和保健服务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来源丨创新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