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航丨余杭国高企破1000家的背后

发布日期:2020-04-03 14:4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分享: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刚刚过去的一年,这句话在余杭得到了有力诠释。据浙江省科技厅、浙江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8年度浙江省各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余杭区2018年度变化情况综合评价首次位列全省第一。这对于正在打响“创新活力之区”城市品牌、打造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的余杭而言,是科技综合实力全面上升的证明。这也是余杭区全速推进全域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抓好全域创新主体培育、全面提供全域创新支撑保障的成果使然。

2019年以来,余杭区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全域创新”为引领,以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把推进科技创新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强区。

“双创之基”日趋稳固  大孵化器战略启动实施

全年新增孵化载体45个、物理空间184.3万平方米

2019年,余杭启动实施余杭区大孵化器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因地制宜推进孵化载体建设,健全产业化落地机制,进一步打通产业孵化堵点,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区科技局以探索大孵化器建设改革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举措,以重点平台为主阵地,结合产业平台实际,努力推进大孵化器工作。去年以来,全区新增孵化载体45个,新增物理空间184.3万平方米,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22家;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较2018年增长125%,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5家。临平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实现市级以上孵化器“零突破”,五大平台实现市级以上孵化器“全覆盖”。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8家,较2018年增长100%,其中省级9家,市级9家,5家众创空间获得省级优秀众创空间荣誉,省级优秀众创空间和省级众创空间新增数均列全省第一。

重大创新载体相继落地。区科技局主动服务以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为重点的南湖科学中心建设,推进“2+X”创新载体建设,助力浙大超重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杭州)5G创新园等项目实施。先进碳材料、知识产权2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入选市级及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名单,累计创建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4家,其中省级2家。

公共服务平台有序推进。充分发挥浙江高校产学研余杭联盟东部中心作用,着力集成整合、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布局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发布、交易、研讨一体化的平台,支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我区设立技术转移公司,鼓励企业使用创新券、服务券购买公共服务。2019年,全区新增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等12个公共服务平台。

高新企业中坚发力  企业梯队日益完善

国高企总数首破1000家,实现“千企攀高”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去年以来,区科技局全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不断充实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优化高企申报的机制和流程,提供“一对一”的企业诊断及评分预估,帮助企业提升认定通过率。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示结果,2019年余杭区共有598家企业通过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新认定企业444家,比2018年翻一番,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区国高企总数首次突破1000家,实现“千企攀高”。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科技项目支持,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9年1-11月份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1.4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4.6%,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梯队日益完善。区科技局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雏鹰计划”企业为重点,为企业量身定制“成长指南针”,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转型。2019年新增杭州市“雏鹰计划”企业230家,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207家,新增数均列全市第一;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日渐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重要储备力量。余杭正在逐步成长起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有竞争力、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加速构建创新资源圈。

头部引领日益强化  科技研发不断增强

省级研发机构新增数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数创历史新高 

余杭区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企业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及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加快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2019年,全区新增市级研发中心93家,居全市第二;推荐省级企业研究院26家、省级研发中心93家,较上年度增长明显,数量均列全省第一。

区科技局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力度,推动研发投入稳步增长,研发能力持续提升。2019年,面向500家企业拨付研发投入补助资金1.31亿元。根据最新发布的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度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9.4亿元,同比增长67%,总量居全省第二;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86%,居全省第四。区科技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问题,全区共有20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争取省财政资金逾5000万元。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攻关优势,会同区委组织部(人才办)、浙江农林大学联合下派第八批区级科技特派员15名和高校科技特派员20名。

最近,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余杭企业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承担的“编码摄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承担的“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以及杭州新希望双峰乳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量创历年新高。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创新人才加速汇聚

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培领跑全省

去年以来,余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推动企业核心团队建设,通过政策保障聚合高等院校、金融资本、科技中介等资源,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共享空间,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去年的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工作中,余杭区以4个团队的成绩领跑全省,目前全区共有15个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数量居全省首位。

为打造国际人才高地,2019年余杭区共建立加拿大、英国、瑞士、新加坡、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余杭千里马人才驿站,推荐浙江省海外工程师7名、杭州市“115”引智计划项目34项,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071件,同比增长36%,国际人才吸引集聚能力不断提升。为丰富科技人才活动,区科技局会同区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举办科技人才月“1+20”系列活动,积极参与全域创新大会、全国双创活动周、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国际人才月、世界浙商大会等重大活动筹备工作,创业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当前,余杭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服务链条不断完善,创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区科技局全面落实“全域创新66条”新政,研究出台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细则,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推进校地合作方面,区科技局以余杭与浙大等15所高校组建的校地合作联盟为主阵地,探索建设校企联合研究院,着力建设形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2019年,认定首批校企联合研究院5家,9个项目获浙江省全创改革新型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资助。在发展科技金融方面,区科技局推动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有效缓解科技企业资金压力,协调推出 “人才创业保障险”,成为全省首试,破解高层次人才在创业研发中的后顾之忧。区科技局还联合六家银行成立科技专员队伍,走访服务科技企业超过1000家,推出“科技成长贷”、“科技快速贷”产品,目前已为区内329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累计放贷金额达9.7亿元。

资源更多集聚、要素更强激活、成果更快转化

余杭科技将更好地为“全域创新”发挥基础支撑力

2020年,余杭区科技创新工作将聚焦“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以推动数字经济、新制造业为主攻方向,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为重要抓手,以打造生物经济、人工智能两大科技创新高地为重点,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改革为动力,更多集聚创新资源、更强激活创新要素、更快转化创新成果,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余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先是深耕双创生态系统,促进全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大孵化器战略,围绕全域创新,通过整合和新建,扩大孵化器总体规模,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平台标准化、服务内容国际化的孵化器集群。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先机,主动布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样板,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

其次是做好企业培育文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市“雏鹰计划”企业为抓手,以大孵化器建设为载体,大力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符合产业导向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50%,力争到2022年达到100%。

第三是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校企联合研究院,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大力培育高端科技中介,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通过推广创新券、服务券,提高创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节约中小企业创业成本。完善人才服务平台,扩宽信息互通渠道,定向推送科技政策、创新活动,精准触达人才需求,进一步优化提升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