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钱塘新区(以下简称新区)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根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总体要求,紧抓高新培育、科技合作、平台创建等年度重点工作,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科技创新驱动助力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新区经发科技局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
一、科技创新指标全线飘红,科技创新成果成效显著
2019年,新区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35.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9.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达38.8%,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拥有数达201人,同比增长19.0%;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达36家,同比增长24.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数、研发机构数均超额完成市、区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数。同时,新区着眼于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积极建立“企业出题、政府搭台、协同解题”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2019年,入选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其中3项为“卡脖子”择优委托项目;入选市农社项目13项;入选市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项;完成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101项,完成市下达年度考核任务的122%。
二、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提升,科协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9年4月,新区挂牌后,第一时间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区创新工作考核办法》和《区科技创新目标责任考核细则》,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部门联动机制,发挥各成员单位的差异化优势,形成新区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凝聚力。同时,围绕市科技局基层科协组织全覆盖的目标,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协会成立后先后联合区教育局举办新区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联合浙江理工大学科协举办杭州科学大讲堂142讲;联合各街道、社区举办“学雷锋精神、谱互助乐章”科普进社区活动,组织科普讲师团进社区,将优质科普资源送进基层;联合区市场监管分局,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等科普系列活动;联合区应急办,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三、科技创新政策日趋完善,科技政策洼地效应凸现
2019年4月新区挂牌后,专门制定并对外发布了“1+4+X”的惠企政策体系,内容包括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生物医药专项政策、区校合作政策等,区财政每年从财政支出中按不低于20%的比例安排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创新创业,实现高效优质发展。同时,新区充分利用辖区14所高校资源,全面深化“14+2+N”区校战略,制定区校合作专项政策,从平台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氛围共创五个方面鼓励区校合作。此外,新区积极鼓励国内外高校院所在新区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技术转移机构,并对科技中介及高校促成科技成果在新区内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给予奖励。截至2019年底,新区累计引进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清华柔性电子与智能技术全球研究中心、中科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等20余个国内外高端科研机构;全年兑现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科技创新创业政策、平台引进兑现等资金1.9亿元;全年发放创新券0.9亿元、确认使用0.7亿元。
四、科技创新活动亮点纷呈,获得国家部委高度认可
新区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主动承办各类国家、省、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2019年全年举办或组织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百余场。其中,中国(全球)科技精准合作交流会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青年科学家研讨会、香港创业青年内地行钱塘站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新区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在全国“双创”周期间,新区全力协助做好“双创周”杭州主会场各项重点工作,先后举办新区分会场启动仪式、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峰会、中国杭州医药港健康产业峰会等6场大型活动,全方位展示了新区双创工作的成果,“双创”活动的统筹策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来信表扬。
五、科技创新载体全面开花,开启最强引擎加速模式
新区通过政策扶持、氛围营造和服务提升等各种举措,不断加大对各类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力度。2019年新增华媒科创园等4家省级孵化器、UP+DEMO等2家省级众创空间、阿里巴巴创新中心等5家市级孵化器、巢生创新平台等3家市级众创空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数同比增长114%,认定数量位居省、市前列。截至2019年底,新区共计拥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3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9家、市级10家;拥有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6家、市级4家;累计建成投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载体170万方,成为新区创业创新的重要阵地。
六、科技创新服务高效便捷,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明显
新区通过政策扶持、服务优化、上门指导、精准培育、梯队建设等各种举措,切实提供高效快捷的创业创新服务,不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能级企业创新平台的培育力度,加快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助推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年新区设立“钱塘人才安居乐业一件事”窗口,负责提供高层次人才服务、海外人才服务、人才就业服务、人才创业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全年组织各类科技政策兑现、科技项目申报、国家高企培育等培训班10余场,参训企业1400余家次;全年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7家,完成市下达年度考核任务的128%;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8家,完成市下达年度考核任务的136%;新认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9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9家,完成区下达年度考核任务的149%;新增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家。截至2019年底,新区共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92家,市级以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家,入选市“521”人数 40人、市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8个。
2020年是钱塘新区融合发展的基础之年,也是新区抢抓新机遇,融入大战略的关键之年。新区科技工作将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奋进意识,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焕发新风貌、展现新实力、突显新作为。
(一)以区域提升为引领,高质量提高新区创新实力
一是推进高新区建设。完成临江高新区扩区方案编制工作与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火炬统计工作,积极推进高新区建设发展和争先进位,力争临江高新区排名有明显提升;二是推进政策落地。完善企业联系制度和企业跟踪培育机制,积极落实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头雁”“雨燕”、“雏鹰”、“凤凰”领飞计划,根据梯队培育机制,建立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科技项目、创新团队等重点企业培育库。同时,开展2019年度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工作,提前谋划、尽早启动、细致落实;三是推进企业服务。开展科技政策宣讲、科技项目申报等活动,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跟踪辅导,逐个突破,全面驱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力争2020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0家以上,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以上。
(二)以高端合作为支撑,高质量实施“双招双引”
一是探索院企校企合作新模式。以“三名工程”为契机,政企院校合作共襄,打通高精尖领域产业发展“第一环节”与“瓶颈”。深化区校高精尖领域合作,做强“一校一特色”品牌,做好产学研合作的牵线人,举办科技合作活动和技术需求对接会,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加大重点产业招才引智力度。新区要形成区域产业链布局,突出优势产业和优势力量,特别是以“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立足全球视野,紧盯国内外前沿技术、高端团队,在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亮出“钱塘名片”,汇聚并引进一批引擎性项目、核心项目和高峰人才、关键人才。发挥新区智库能量,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三)以平台建设为重点,高质量构建创新链条
一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以《科技创新载体管理办法》出台为契机,理顺新区园区(载体)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备案、管理和考核工作,倒逼科创载体提升运营水平、增强产出效应。同时,重点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柔性电子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航空航天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综合体的总体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深度参与,服务产业发展;二是打响钱塘新区双创品牌。举办2场区级科技大活动,充分结合上级“规定活动”,体现新区科技创新的特色和品牌,整合实现1+1>2的效果。整合载体活动资源,通过抓载体举办活动的任务考核和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载体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活动。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区级活动主导引领、载体活动连续不断”的常态局面。
(四)以基层科普为抓手,高质量增强全民科学素质
一是强思考。深度剖析工作情况确定新区2020年工作任务,集中各委员单位科技资源,切实增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本领和实效,提高科技工作者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认同度,引领广发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二是重培育。继续把院士专家工作站作为引进高端人才的有效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抓手,推动高层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积极指导科技企业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三是优服务。以提升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科协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通过举办“科普周”、“科技大讲堂”,建立“科普画廊”等活动,利用区内特色小镇、科技园载体、高校载体、创业联盟等载体扩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走入社区、走进企业,覆盖各类群体;四是造氛围。营造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良好氛围,提高全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科协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