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南京召开。此次大会,最终目标是推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而对此,杭州大有可为。早在创新型城市工作正式启动的2010年及2013年,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就已先后批复杭州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6年,科技部加大布局建设力度,支持78个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杭州位列其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同样也是一座创新活力之城。近年来,着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杭州,以数字引擎驱动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迸发出无限的创新活力。
2000年杭州提出“构筑数字杭州”、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信息经济智慧应用“一号工程”、2016年G20峰会上杭州成为中国首提“数字经济”的城市、2018年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从概念到落地再到发展,“数字”已成为杭州新时代最鲜明的标识,而数字经济也已成为杭州创新发展新动能和经济增长新亮点,杭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领跑者”,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有着充分底气。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增长13.3%;截至今年2月,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
而在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杭州同样走在前列——2019年10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花落”杭州,随后加速,建成“2+3+2”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体系,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成功入围国家开放创新平台。据统计,2020年,杭州人工智能产业营业收入1558亿元,利润总额27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8%和82%。今年2月,杭州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杭州正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杭州样本”。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创新。近年来,杭州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十三五”期间,累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施重点研发项目580余项;在杭机构和企业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3项;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3万件,增长25.2%,位居省会城市第一。而技术的落地,成果转化是重要“中介”。根据统计,2020年杭州实现技术交易额550亿元,同比增长16%。而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落户和创新协作员制度的推出,为杭州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城市再添新动力。
今年5月,杭州市2021年第一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拟认定名单公布,共794家企业入选。近年来,杭州不断强化主体培育,持续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群;通过“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日益壮大科技企业集群。
据统计,截至2020年,杭州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015年的3785家增加到77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576家,雏鹰计划企业5966家,超额完成三年倍增计划目标。目前,全市共有104家高科技企业在主板挂牌上市、1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6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股交中心挂牌。此外,杭州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累计建设省级企业研究院47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3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1447家。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如果说创新是第一动力,那么人才就是第一资源。随着企业创新主体的不断增加,杭州也已成为人才的集聚高地和“蓄水池”。2020年11月,在2019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杭州再次进入十强,位列第四,连续10年成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这也成为创新高端人才引育的显著标识。
深入实施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钱江特聘专家计划、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团队)在杭创业创新项目、博士后工作站等高精尖缺人才智力集聚计划;与国家外专局签约,共同建设全国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服务试点,成为全国首批获《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的城市......杭州正朝着国际一流人才蓄水池纵深发展。成绩也十分亮眼。2020年,杭州全市人才总量达285万人,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5.5万人、外籍人才3万人,人才净流入率连续保持全国第一。企业的集聚,人才的涌入,为杭州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9年6月,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杭州举办,杭州市创新创业创造的优越表现让世人瞩目。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由此,包括杭州未来科技城、阿里巴巴集团、钱塘新区、浙江大学、万向集团公司,目前杭州已拥有6家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和武汉并列第一。近年来,杭州着力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圈。目前,杭州现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位居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第一;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位居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三。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之中,杭州凭借创业创新“生态圈”的优势,已然占得先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不能仅仅在“圈内”“演独角戏”,也需要“搭戏”,即区域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共同发起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共同体倡议,成立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联盟深化共建G60科创走廊,联合开展科技攻关项目,推进创新券在长三角城市的互认互通......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的杭州,早已跑出了创新合作“加速度”。此外,杭州还充分发挥辐射效应,吸引省内地市和四川、湖北等省外城市在杭州建立孵化“飞地”,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创新创业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加速——首创开展“海外创业投资孵化+跨境对接服务”招才引智模式;杭州硅谷协同创新中心、G5澳洲创新中心、贝壳社澳洲基金等海外创新中心相继挂牌。
今年2月,杭州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会议,其中最重磅莫过于杭州将正式启动谋划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消息。如果将国家创新体系比作一座金字塔,那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是它的塔尖。对此,“十四五”规划中,杭州也将“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列入了目标。那么杭州的底气何在?答案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除了产业,就是创新平台的完善。
2020年7月浙江启动建设之江、湖畔、西湖、良渚首批4个省实验室,均落地杭州,其中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列入国家实验室序列;浙江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成功获批。据统计,目前在杭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省实验室4家,杭州企事业单位牵头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35家。
西湖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钱塘科创中心等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等相继建设。统计显示,2020年在首批认定的3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中,杭州占据半壁江山。此外,以“四城”为核心的城西科创大走廊,持续保持在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的杭州高新(滨江)区,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新区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钱塘新区(临江高新区)......杭州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平台体系构建趋于完善,从西到东,全域联动,为杭州架起了一条创新长廊。同时,杭州主动融入G60科创走廊,加速创新要素互联互通,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带动了走廊科创能级整体提升。2021年,不仅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数智杭州”起始之年。抓住“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的窗口机遇期,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杭州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