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索引号: 002489460/2023-272255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生成日期: 2023-12-05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1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12-05 16: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分享:

民建杭州市委会: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加快打造世界级科学名城的建议》(第317号)收悉。经我局主办,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会办,现答复如下:

杭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和科技工作,将实施创新强市首位战略,打造创新创业新天堂作为首要工作目标。2022年杭州市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3位;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居全球第14位,为历史最好成绩。

一、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营造人才最优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市精心实施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持续加强人才集聚。下一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精心实施人才计划。以“西湖明珠工程”为统领,优化完善我市人才计划,扎实推进顶尖人才培育对象、海外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人才、领军型团队遴选。二是探索绘制人才地图。推进人才工作数字化改革,打造人才群英谱场景,实现人才“一人一档”,将在此基础上联动区县市,绘制人才、产业、创新地图,助力精准招引人才。三是优化科研院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人才平台分级分类评价和人才授权认定。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发挥千亿级产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探索对科研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负面清单等。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见》(市委〔2016〕14号)精神,市人社局于2017年11月出台《杭州市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推动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实施办法》(杭人社发〔2017〕296号),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和科研经费绩效支出等分配给成果完成人、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单位可单独制定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倾斜额度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旨在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科研人员创业创新。2023年将继续支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等激励的体制机制,对科技创新人才实施更多的正面激励。

市教育局2018年出台《杭州市属高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其中设置优秀创新团队扶持计划,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在市属高校遴选10个优秀创新团队,对每个团队提供每年30万元资助,扶持期为三年。2019年10月,市教育局启动该计划申报,杭州师范大学“水生态修复与水质智能监测技术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入选,对每个团队提供每年30万元资助,扶持期为三年(2020—2022年)。2022年经专家评审,市教育局审核,12月完成终期验收。其中杭州师范大学的“水生态修复与水质智能监测技术创新团队”、浙大城市学院的“神经保护药物的靶点研究与新药开发创新团队”和“分布式能源智能控制创新团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医药与新材料研发及技术转化创新团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团队”获评优秀。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谋划对市属高校优秀创新团队扶持等举措,并推进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加快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举措。

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校自身发展水平等多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高度认可,鼓励学校深入推进相关工作。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精神,杭州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国资委定期举办杭州市属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正在谋划筹备2023年第四届杭州市属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2022年,西湖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参与建设了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该中心建设落户杭州师范大学国家科技园。此外,杭州市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下一步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谋划出台新一轮市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支持举措,继续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纳入支持;二是继续举办好市属高校科技成果推介会,探索统筹整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资源和平台;三是支持有关高校建设好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意见》和《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要求,保障杭州市科技项目评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规范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依法依规按程序开展评审工作,提高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管理和监督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市科技局修订了《杭州市科技评审专家管理办法》,专家库的专家主要来源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以及金融财税、法律等专业服务机构。科学技术类专家一般应是从事科技研发、科技创新政策研究或项目管理、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专家,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研究成果突出的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优秀青年学者可适当放宽。财务经济类专家应是熟悉国家科技经费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创业(天使)投资机构、科技银行(支行)等科技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企业产业类专家主要是在杭科技型企业、高新产业园区和各类创业服务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的高级管理人员。目前共有3000余名在库专家,专业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环境与新能源、农业与社会发展等重点产业。专家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遵循“统一建设、动态管理、资源共享、规范使用、安全保密”的原则开展。

二、全面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助推科技高质量发展

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稳步推进,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核心,组建“省市廊”三级联动工作专班,编制完成杭州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方案;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完成核心设备技术指标攻关和模型机大厅层模板铺设,北航超高灵敏量子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通过工信部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评审。“1+2+18+7+N”新型实验室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8家,省实验室达到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36家。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杭单位荣获192项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总奖项数的63%,其中一等奖40项,二等奖65项,“视频监控专用微型大容量储存器”等131项列入2023年度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

2023年在市委人才办的领导下制定出台《杭州市科研机构分级分类评价办法(试行)》,牵头开展科研机构分级分类评价工作,目前已开展第一轮评审评定工作,并与市委人才办共同制定了相应分配方案。下一步,市科技局尽快完成首批科技机构分级分类评审评定工作,按结果和分配方案开展授权认定。2022年12月底,我市获科技部、人社部批准开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工作,支持杭州市分别按照《杭州市外籍“高精尖”人才认定标准(试行)》和《杭州市外籍“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试行)》,进一步扩充外国高端人才(A类)和外国专业人才(B类)的认定范围。今年全面实施《杭州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拓宽外籍人才引进渠道,为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开辟来杭“绿色通道”。

三、构筑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加速打通成果产业化通道

2022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杭州市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实施方案(2022-2026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出配套政策措施,用真金白银的支持和真心实意的服务,全力助推首选地建设。首先,政策涵盖源头、过程、服务、体制等方面,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全链条。其次,政策聚焦关键核心和补短板工作,着力增强成果服务、技术交易、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再次,政策匹配首选地目标定位,体现国内相对领先、国际影响力优势,彰显竞争力吸引力。首选地政策围绕成果供给、转化链条、成果交易、成果服务、金融支撑5个部分的12条具体措施。

2023年市科技局出台实施开门红优惠政策,加快兑现首选地支持政策,引导企业提振信心;组织“三个就地”专班开展政策巡讲,帮助企业享受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推出企业成果转化员工作试点,促进技术合同应登尽登;组织技术登记员业务培训,恢复区县登记机构运营,方便交易主体就近登记。目前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已组建人员团队,着力构建工作机制体制,下一步将紧紧围绕杭州首选地建设的核心目标,瞄准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需求,着力打造“立足杭州、链接全球”的技术转移转化全流程、网络化服务体系,为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购建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杭州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致力为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一种“杭州模式”。

四、大力弘扬“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理念,强力推进创新深化

杭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科技科普工作和科技文化强市建议。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发〔2021〕9号)、《杭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浙江省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2020-2025年)》(浙政办发〔2020〕50号)法规文件精神,2021年6月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杭州市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杭政办函〔2021〕41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任务,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居全国城市前列,初步建成氛围浓厚、设施全覆盖、创新体系完善的科技文化强市。”

1.科普教育基地阵地化建设。

《实施方案》提出了“科学文化设施布局合理”的建设目标,明确要建设布局合理的杭州特色现代科技科普场馆体系,原则上常住人口超100万的区、县(市)应当拥有1座达标科技场馆。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和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创办特色科技馆(文化馆、展示厅、科普画廊等)。“互联网+科学文化”得到广泛应用。科学文化元素成为“一堂两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体系化基础设施。加强科学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广覆盖。坚持距离适中、交通便利、有效辐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的综合型科技场馆体系。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科普要素,丰富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展品展项;探索建立场馆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临平科技馆、桐庐科技馆等展教宣传功能;推动富阳科技馆加快建成开放。加强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画廊等的管理。

2021年,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各成员单位和各区、县(市)大都将《实施方案》有关任务指标写进了各自“十四五”工作规划,目前,各相关场馆所在的区、县(市)正在推进《实施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自开馆以来,坚持展示与活动、传播与交流、普及与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成为全省唯一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科技馆。开馆以来接待观众 700余万人次,服务馆外群众200万人次,惠及线上受众2000万人次。近年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聚焦热点焦点,瞄准科技进步和城市发展,举办了“从杭州制造走向杭州智造”“党旗领航、创新驱动、低碳杭州、数字交通主题展” “学习二十大、喜迎亚运会、低碳新征程”等多场大型主题展览。此外,低碳馆还举办以“低碳生活”“生物多样性”“科学历史”等为主题的各类短期展览,如“探寻植物生命轨迹”“小垃圾大问题”“光伏宝宝的旅程”等40多场。打造“我们低碳”论坛品牌,聚焦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以竹林碳汇、公共交通减排、海陆碳循环等为主题,组织开展了50多场大型国际低碳学术交流会和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会。

富阳区科技馆即将建成,临平区科技馆规划扩建。2023年,萧山区被中国科协列为公共场馆科普化试点单位。杭州市科协已经在西湖区、余杭区、临安区开展“城西科创大走廊科技资源科普化”试点工作,此试点工作也被省科协列为科技资源科普化试点项目。同时,推动在钱塘区开展“城东智造大走廊科技资源科普化”试点工作。在这些场馆的建设或下步升级改造中,都将注重与前沿科技发展相结合,注重与省科技馆等紧密联合,注重突出展览展教、互动体验、寓教于乐的特点。

省、市科技馆今年还正在联系协调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到杭州举办航空航天成就展。关于建造航空航天馆、高速交通馆、基建成就馆、天文科学馆、人工智能馆、生命健康馆、通讯技术馆等关键科普设施,我们将根据科普职责,协助相关单位共同推动落地。

2.打造数字化科普的“金名片”。

《实施方案》明确,“探索科学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网上特色科技馆建设”“提升信息化传播能力。发挥‘杭州发布’等主流官方媒体辨识度高、受众广泛等优势,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及时发布社会重大事件和公众关注热点专题科普知识。实施‘互联网+科学文化’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传播平台建设。加强科学领域与新闻媒体互动,推动实现优质科学文化资源的跨平台、多渠道良性互动与循环流动。推动‘科普中国’全市域落地,全领域应用。支持杭州市科普全媒体联盟建设,推动市本级和区、县(市)各级融媒体中心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编辑《低碳信息》刊物,创作“低碳巧生活”等科普短视频,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打造数字科技馆,搭建科普云平台,开展线上科普活动。在移动科普宣传新阵地建设方面,近年来,全市高起点谋划、多举措培育、全媒体宣传,始终将加强“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工作规划,连续4年立项实施“科普中国”落地推广应用,向全网公众发布新颖、权威的科普知识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社区、学校、乡村、公共场所科普中国e站495个,全市科普信息员达40万余人,传播分享文章数超2934万篇次,信息员注册量与传播频次均居全省地市首位,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移动科普中国e站”。

在网络科普融合平台建设方面,2021年以来,根据省科协统一部署,数字化专班组织、层层发动、项目牵引,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科普产品。深入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目前培训老年人超40万人次。坚持“请进来”和“送进去”相结合,整合优质科普资源,开展科普助力“双减”系列活动,目前参与活动人数近700万人次。

在发展杭州特色科学科普文化。充分挖掘杭州地域文化中的科学元素,总结新时代杭州发展实践中的科技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杭州科学科普文化。以中国科协首批命名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小营巷“钱学森故居”为基石,不断提升杭州植物园“院士路”、湘湖“院士岛”、富春“院士村”的科学科普文化引领力,持续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进机关等活动。目前,结合各类科技科普节、重要主题科普宣传日等时机,挖掘宣传宋韵科技文化人物或故事。

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流窗口,已接待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团队。2019年,巴基斯坦《科技时报》以专刊的形式报道了中国—巴基斯坦科学传播交流研讨活动,并用专版介绍了低碳科技馆,称赞“杭州的这个科技馆应该属于全世界每一个城市”。

3.科学普及与少年儿童成长深度结合。

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一直是杭州市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实施方案》明确“着力培育青少年‘好奇心’和创新意识。举办科学家进校园、中小学生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年科技成果展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加强各类青少年科普教育阵地、第二课堂场馆等建设,提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向青少年开放。依托杭州图书馆、杭州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开展科技类亲子体验等活动。深入实施‘青春悦读·满城书香’行动计划,办好青年科技大讲堂。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加强新科技和技能培训。”

近年来,以杭州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为契机,我们着力培育青少年“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连续37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连续8届)。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为支撑(2022年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荣膺暑期杭州群团阵地最热场馆第一名、高德地图全城导航搜索TOP10),建设布局合理的杭州特色现代科技科普场馆体系,实现科普资源合理配置。以杭州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为典型(实现116家市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共建共享),积极组织学会、协会等科技社团做科普,市属学会目前87家,大都创建开展了科普品牌。以周总理“一定要把交口少年科学院这朵鲜花培育得更好”的嘱托为使命,探索杭州市少科院体系建设,根据《杭州少年科学院管理办法》,少科院体系为“总院-分院-分站”模式,现有分院14家,第一批分站学校46所。今年第二批少科院分站申报工作已经结束,有42所学校申报。下一步将按工作流程完善申报材料和考察评审。以杭州市科普社会责任评估实践为动力,探索公共场馆科普化、科技资源科普化试点,不断巩固扩展萧山区、余杭区、淳安县全国科普示范区(县)创建成果。

从2015年开始,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连续8年举办杭州市中小学“低碳改变环境”系列科学主题活动,覆盖全市各中小学校,上百万青少年学生参与受益。此外,还每年举办杭州市中小学生创意作品制作大赛等大型活动,举办探索者俱乐部、少创汇等公益科普平台,为青少年搭建了展示创造能力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自编自导自演的《新卖炭翁》《等蜂来》等10余部以低碳为主题的科普剧,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流动科技馆采用“点单”式服务,由学校、社区点单,低碳馆根据需求送服务。2022年组织完成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30次,参观人次18万人次,活动满意度100%,助力学校、地区科协科技周、科普日活动,配合低碳馆科技嘉年华活动进学校、社区、文化大礼堂,以巡展区域分:杭州市辖区24次,杭州市周边6次;以活动类型分:进学校26次,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次,进广场(大型活动)2次,进文化大礼堂1次。2023年将继续加大活动范围,围绕“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目标,将更多更好的科普内容带到更多学校中去,预计完成巡展活动次数不少于30场,包含力学、光学等多种科学知识的科普展品送进乡村、社区、学校等,惠及基层群众。

市科协通过科普讲师团、老科学家讲师团、院士讲座进校园向青少年宣传身边的科学、医学、航天、安全等科普知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阔科学视野并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联合社会力量建立“双减”科普服务清单,目前遴选的第一批106门科普类拓展性课程已在市教育局网站供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选课。2021年,在全市142所中小学校举办科普讲座142场,覆盖人数43150人;邀请张泽、都有为、冯长根、周志成四位院士进校园开展讲座;开展流动科技馆进学校、文化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等活动28场,巡展涉及杭州8个区县20所学校、8个“一堂两中心”。

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打造杭州科技教育精品名片,夯实杭州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目前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等,探索推荐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在中小学担任兼职科技副校长,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下一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将从观众对优质科普资源的需求出发,构建线上低碳科普资源库、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库和各类科普数字化资源库,搭建科普教育和科学教育资源的“云平台”;与网站、“两微一端”和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服务体系深度融合,建立多方位立体化传播矩阵,通过观众爱好分析、绘制用户画像等方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资源送达目标人群。同时,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推动杭州市中小学“低碳改变环境”系列科学主题活动等品牌项目迭代升级;依托馆校共建机制,加大科学教师的支持、辅导和培养力度;探索建立青少年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竞赛,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将低碳科技馆打造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科普窗口。

4.办好科技活动周活动,打造群众性科技品牌活动。

科技活动周是国家于2001年批准设立的大规模群众性科技活动,已经成为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的标志性活动和重要载体。2023年科技活动周将在5月20日至5月31日举行,其中开幕式全国统一定于5月20日。今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将根据科技活动周主题“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设置展位约60个左右,分为1个综合展示区和2个特色展览区。综合展示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指示为主线、突出宣传两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展示我市近年来在科学普及方面的协同推进的局面和成效,发挥科学普及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促使公众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亚运科技及全民体验区联合亚运科技、大健康产业、智慧生活等方面的科技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动卫健、气象、地震等部门特色和优势,多渠道多维度传播科学知识,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高质量公益科普活动。科技少年向未来互动区联合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浙江省发明协会、中小学校科学社团等单位,展示青少年创造发明作品, 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营造科技后备人才队伍的氛围。

2022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聚焦当前科普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进一步明确科普发展的战略任务和使命导向,标志着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已经形成。我们将以此为工作指引,继续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两翼理论,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刘莉芹(市外国专家局)

联系电话:85255643

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