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 回车科技:读取精神类疾病的“密匙”

发布日期:2024-10-15 15: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编者按: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杭州正在用科技硬实力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日前,杭州市科技局组织编写的《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的杭州实践观察》正式出版,本公众号特推出“向新而行”专栏,逐一呈现书中记录的15家企业的创新故事。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企业的创新世界,感受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脑机接口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方向。

回车科技是一家专注于类脑智能技术探索的创业企业。“我们正在落地的数字疗法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希望最终能造福整个社会。”回车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易吴翔说,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可用脑机接口技术治疗失眠、抑郁症等,实现硬件、软件和算法全流程国产化,实现“零”的突破。

Part.01 用一台脑机接口设备治疗精神疾病

精神障碍种类繁多,患者众多。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患有焦虑障碍的人群超过1亿人,患有抑郁障碍的人群超过 9500万人,患有孤独症的人群超过 1000 万人。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数千亿元。

面对这些精神障碍患者,常规诊断方式往往是依据患者自主填写的量表,但这存在误诊率和漏诊率高以及严重依赖医生经验等问题。在治疗方面,患者大多通过医生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或药物进行治疗。对患者来说,治疗存在高费用负担、药物副作用和长疗程等问题。

“我们研发的医疗级可穿戴硬件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创新采用数字疗法进行诊断与治疗。”易吴翔指着一台形似 VR 头盔的可穿戴设备--多模态生物反馈 VR 一体机介绍道。

他说,当一名精神障碍患者走进医院问诊时,医生能通过多态生物反馈 VR 一体机观察到其脑电波的波动情况,以判断这名患者的精神状态。当开始治疗时,这款一体机便会播放认知行为疗法、呼吸训练、催眠音乐等相关内容。“机器会监测患者的脑电波,并开始快速运作分析。”易昊翔指着一个数字大屏说,注意力、放松程度、压力水平、愉悦度……这个过程会自动监测9种指标,诊疗结束后,会导出监测数据并自动生成一份分析报告,医生通过这份报告可以制订下一步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相较于心理医生一对一辅导,这种数字疗法为病人大大减轻了就诊负担,几乎可省下一半费用。

“2023 年,我们拿到了治疗失眠症的医疗许可证,2024年我们的计划是在抑郁症方向实现突破。”易吴翔说,临床数据显示,在抑郁症和强迫症治疗上,目前患者分别采用数字疗法与药物治疗,两者的治疗效果相差无几。

Part.02 在适合自己的赛道探寻机遇

从研究技术到落地商业化,回车科技创业至今尝试过不少产品。但有的产品在技术路径上很难“跑通”,有的产品则难以实现可观利润,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筛选,回车科技目前主打医疗级和消费级两款产品,易昊翔认为这是当下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

多模态生物反馈 VR 一体机是医疗级脑机接口产品。这款主要面向医院销售的机器从 2023 年开始在国内的医院进行大范围推广,截至 2024 年3 月已进入超过 200 家医院,扩张速度仍在加快。

另一款消费级产品 Flowtime Tag 主要面向个体消费者,已于 2021 年上线,目前只在北美销售。从外观上看,Flowtime Tag 十分轻巧,与骨传导耳机有几分相似,使用时需佩戴在人耳处。

易吴翔说,这是一款类手环产品,可以利用脑机接口技术监测使用者的情绪变化、压力值、血氧饱和度、体温等指标;这款产品附带一个充电仓,当设备电量不足时,使用者可以将其放回充电仓,产品会自动进行充电。“通过算法优化,目前这款产品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 24 小时这在同类产品中算是位居前列的。”

在上线北美市场之前,回车科技试过在国内上架这款产品,但因国内消费者对此类脑机接口产品的接受度不高,他们最终选择在海外销售。“我们正寻求'两条腿’走路策略,用这种方式让脑机接口技术服务于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以及更多的普通消费者。”

Part.03 通过产学研模式实现芯片国产化

2024 年初,回车科技参与的一项脑机接口课题入选了浙江省 2024 年度“尖兵”研发攻关计划项目。该课题由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牵头,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回车科技共同参与研究。

易昊翔透露,回车科技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目前大多以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目前,他们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深度合作,未来还有望开拓多种合作模式。

通过这种产学研合作,回车科技实现了脑机接口产品的硬件、软件和算法全流程的国产化,是国内同行业中唯一一家。

回车科技自 2019年起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致力于芯片国产化的研发“芯片作为'卡脖子’技术,通常是产品中成本最高的部分。通过自主研发芯片,我们能够将其在产品总成本的占比从 60% 降至 10% 以内。这样我们便可以将更多资源用于其他部件的优化,这也是回车科技相较于同行的一个显著优势。”

易吴翔透露,目前业内同行都在“抢速度”,在医疗级产品方面大家都希望快速获得临床试验许可并尽早实现商业化。接下来,回车科技团队将持续研发医疗级和消费级两款产品,深化脑电、心率等多维度生理信号与 VR、AR 等技术的新形态产品相融合。

未来,随着两款产品推广节奏的加快,回车科技有望收集更多数据并形成长远的壁垒。易吴翔说,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回车科技将把数据当成训练算法的基础,从而打磨出更好的产品,长此以往,有望形成正向循环,让企业具有更大优势。


来源 | 办公室、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