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后亚运时代干部新能力攀峰计划,市科技局作为“科技创新攀登行动”牵头单位,围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创新链”全链条来布局和建设科技创新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涵盖高校、院所、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孵化器和科技企业等多个环节、点位,产品丰富、“科技味”十足。
11月初,第一批科技创新跟岗实训顺利开展,来自市委党校2024年秋季中青一班和二班的21名学员,分别到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杭州市光机所光电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5050计划”加速器、之江实验室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开展科技创新全程跟岗实训。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实训,提升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是一次深度的学习、沉浸的体验,收获很大、感触很深。
学员们的心得
雷昕彤(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三天的实训中,有现场参观,有讲座,有项目路演,每天面对的都是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仿佛置身于科技浪潮的中心。印象最深的是林国强院士的讲座,如何用科技手段将化学与生物融合,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我们还参观了杭高院引力宇宙太极实验室,亲眼见到了先进的科技装备,也了解到了科研工作所需的严谨和努力,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推动某个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
王炯(市残联办公室主任):通过跟岗实习,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步骤有了具体可感的了解;对科技工作有了整体的认识,了解了科技工作的底层逻辑和基本规律,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市场应用组成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杭州的科技创新工作有了由点及面的体验,特别是深入了解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行机制;结合自身工作,对科技赋能助残工作有了更多的紧迫感,要加快科技助残工作,加大高科技辅具应用,惠及更多残疾人。
吴冬梅(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副主任):三天的跟岗实训,主要有两点感受:一是要捂热科研人员的“冷板凳”。创新药研发的“三十定律”,形象地道出了科技创新的艰难。政府和机构需要提供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服务,合力解决科研人员的“身边事”“烦心事”。二是要营造共同创新的“生态圈”。科技创新需要各个部门的系统、合力推进。比如要加强教育改革,守护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强化创新人才的初始保障;又比如要优化资源配置,用更具前瞻性、系统性的视角去规划和配置资源等。
胡庆杰(萧山区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此次实训通过专题讲座、路演观摩、人才座谈、企业走访等环节,让我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了一个较深的认识,也获得了很多启发。比如针对科研人员提出的科技成果估值难、交易更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AI技术成果评估体系,逐步形成具有通用性、权威性的数字化技术成果评估体系;针对科研平台财政资金依赖度高的问题,要进一步提升产研融合水平,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创新合作提升科研平台自我造血能力;针对投资机构提出的项目看不准、不敢投的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撑松绑,出台定量化的风险投资容错机制等。
在实训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学员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的学员建议:深化高校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成果转化应用模式,积极探索“人在高校、干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技术落地转化。也有的建议: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和六大未来产业,推进实施四链融合协同创新,探索推动“产业基金+链主企业资金”政企联投模式,培育“大胆资本”、壮大“耐心资本”,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提供金融“活水”。还有学员建议大力推行“科技向善”,探索全市科创资源公益开放共享,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创平台、领军型科技企业成为“景点”,惠及广大市民等。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宋新剑在“潮涌一线 青春力行——2024年秋季中青一班、中青二班实训成果交流主题论坛”上表示,通过本次科技创新实训基地的跟岗实训,很高兴看到大家对科技工作的理解与了解,这为我们的科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也为我们科技战线增加了新的战友,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办好科技实训基地的自觉性坚定性。接下来,我们将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研究,推动开展相关工作。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实训内容和形式,完善科技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也为实训承办单位企业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务,实现双向奔赴,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 组织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