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市科技局联合举行“深化改革、强基固本,推动杭州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雏鹰”企业工作有关情况。
一直以来,杭州市科技局坚持创新制胜工作导向,以“226”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两个目标、两大工程、六个突破)为抓手,全力强改革、破难题,打基础、补短板,实干实绩实效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杭州市科技局局长楼秀华介绍,2023年,杭州全社会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3.92%,连续3年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14位,连续4年获省科技创新鼎,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今年以来,杭州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持续提升,1-10月,全市规上工业研发费用682.5亿元,同比增长3.2%,1-11月,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1249亿元,均居全省第一。1-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882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72.33%,创历年新高。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工作,2023年底,杭州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多措并举,持续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杭州市科技局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工作:
01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积极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3年底,杭州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62家,总量持续保持全国城市第5位,2024年,预计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以上。全市共认定省科技小巨人70家,省科技领军企业34家,均居全省首位。制定新一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4条科技创新政策,配套出台研发类科技保险补助、企业研发总部奖励等操作细则,累计下达科技惠企资金16.2亿元。
0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优化市重点科研项目遴选机制和组织模式,紧扣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23项,牵头组织实施国省重点研发项目246项,实施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103项,推荐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91项。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占全省的2/3,实现国产替代35项。
03打造企业研发机构创新矩阵
持续深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工作。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申报创建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究院、省企业研发中心与市企业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能级提升。截至目前,杭州拥有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49家,省企业研究院695家,省企业研发中心2234家,市企业研发中心4266家。
04完善全链条孵化体系
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着力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成果转化园(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建设“科技大脑+天堂e创”数字化平台,夯实“热带雨林式”孵化土壤。目前,杭州已培育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613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达65家,连续12年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全市孵化空间面积超6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7万家,直接带动就业超18万人。
05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近年来,围绕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杭州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发现-应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培育壮大”的未来产业全链条培育机制。市科技局最新印发的《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明确“新雏鹰”企业的产品(服务)所属产业领域须为我省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突出培育扶持一批新领域新赛道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为加强科技企业源头培育,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市科技局制定了《杭州市“新雏鹰”企业培育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于9月9日正式印发。
会上,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钧介绍了新出台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明确,到2027年,杭州将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和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培育300家左右“新雏鹰”企业。该《管理办法》具有三大重要特点:
01突出未来产业导向。明确“新雏鹰”企业所属产业领域为我省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突出培育扶持一批新领域新赛道企业。
02强化梯队培育机制。“新雏鹰”企业定位为国高企的升级版,以进一步巩固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其中,“新雏鹰”企业的主要认定条件设置高于国高企,并就省科技小巨人的“Ⅰ类知识产权5件以上、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且达50人以上”等认定条件进行了衔接与优化。
03发挥选种育种作用。“新雏鹰”企业的培育,旨在通过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杭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因而在认定条件中强化了成立时间5年以内、作为科技企业主要属性的研发投入总量与占比要求,对企业获市场认可(融资等)进行了明确,同时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企业予以导向培育。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聚焦未来产业硬科技企业培育,加速推进“新雏鹰”企业培育计划,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
来源 | 成果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