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动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但创新也有风险。适度宽容创新中的失败,其实更能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作为萧山区“助企服务二十条”之一,“建立企业创新容错机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个医卫类科技项目“额外延期”
最近,萧山医院的护士张秀红收到了一个令她十分惊喜的消息——她在2018年申报的区级课题《新型抗菌敷料应用于胸腹腔导管穿刺口的临床价值研究》正式通过了验收。
而此前,因为受到延期次数、完成时间、研究数据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该项目评价结果只能是“结题”。同时按照要求,近一年内项目结题的企业及项目负责人将不能参加当年的区级科研项目申请。
“验收”与“结题”,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如“优秀”与“合格”。
那么,张秀红的项目评价结果又为何会有改变呢?
“这是我加入医护队伍以来申请的第一个科技计划项目,意义还是很不一样的。”张秀红告诉记者,怀着试一试的心情,自己向萧山区科技局提出了“创新容错”的申请。
在课题的研究中,充足的样本量与治疗数据,可以让结果更具说服力。这便需要张秀红在日常工作之余,充分整理和总结胸腔腹腔导管口有感染的患者治疗情况。
“一方面只有少数就诊患者符合样本条件,再加上在项目进行中碰到了突发的疫情,我们也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岗位,比如外地支援、社区采样等,对项目进度产生了影响。”张秀红说,为此自己之前已经申请了两次项目延期。
令张秀红没想到的是,自己不抱太大希望的“创新容错”申请,却获得了积极回应。
“经过研究和调查,我们也考虑到疫情期间,我区医护人员都积极投身抗疫一线,项目确实受到了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决定在原本文件规定可延期一年的基础上,再进行额外延期。”萧山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道。
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张秀红的心情无疑是激动的。从事护士工作20多年,这是张秀红第一次鼓起勇气去尝试基于临床患者的症状开展科学研究,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治疗中的病痛。
受到激励的不仅是张秀红。考虑到卫健系统大部分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日夜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导致科技计划项目研究进度滞后的客观因素,萧山区科技局主动与萧山区卫健局对接,对近年来医卫线口正在进行的区级科研项目进行摸排,最终结合项目负责人的本人需求与实际情况,在萧山区纪委监委派驻第八纪检监察组的审核监督下,对21个区级医卫类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创新容错”处理,同意项目额外延期,让一线科研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更好地完成项目研究。
出台《细则》 培育容错制度环境
这样的决定,只是萧山推行创新容错机制的缩影。此外,还有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在区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推进中,因项目开发难度和疫情等因素影响,进展延缓,未能及时完成验收。经“创新容错”申请、调查和审核,萧山区科技局通过了企业项目延期3个月验收的要求,提振企业创新信心。
今年4月,针对一批因存在信用不良而无法享受国高企扶持政策的企业,经过企业申请、行政部门调查以及萧山区容错工作领导小组的审核等环节,决定在企业恢复信用后,拨付相应的奖励资金,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浓厚创新氛围,让创新永无止境。当然,容错仍需有度。为此,萧山区科技局研究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创新容错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在该《细则》指导下,萧山区将积极探索实践容错纠错机制,培育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防范风险的制度环境,让企业和科研人员可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投身创新。目前萧山区科技局已受理容错事项申请42项,涉及项目验收、高企评审和基金申报等方面。
“有关企业、科研人员在区级科研项目进行中,向我们提出‘容错认定申请’并提交有关作证材料的,我们都会会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研判,并移交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同时发挥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以及听取专家意见等,由容错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认定。”萧山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一份申请,不断规范‘创新容错’的认定、审核和管理流程,营造更加开放、健康、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
来源 | 萧山区科技局、萧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