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固氮,增产降本!湘湖实验室研发鲜食大豆种植新技术!

发布日期:2024-06-24 10: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鲜食大豆,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毛豆,每年的初夏时期,总会频频“爬”上餐桌,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道美味。在杭州市萧山区机场高速坎红路出口附近,栽种着一大片鲜食大豆,目前正处于鼓粒期,沉甸甸、绿油油的豆荚挂满枝头,丰收的景象近在眼前。

看似寻常的田地,实则“蕴含”着一种新技术——这里是湘湖实验室“鲜食大豆提质固氮绿色高产ARC耦合技术”的试验田,研究团队正通过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来提升鲜食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从目前的植株高度、根瘤数量、单株荚数、叶片颜色等情况综合来看,使用新技术后,鲜食大豆长势有明显的提升效果。”该试验项目相关负责人、湘湖实验室生物种业研究院副院长袁凤杰,一直在跟踪这片试验田的试验进展。6月14日上午,她再次来到试验田查看情况,望着眼前硕果累累的景象,她信心倍增。

袁凤杰介绍,其实这项新技术的核心,就是使用了ARC微生物菌剂。这一微生物菌剂,正是湘湖实验室主任李培武院士团队历经20多年持续研究发明得来的。

“最初,ARC微生物菌剂主要应用于抑制花生生产过程中的黄曲霉菌污染,通过试验发现,施用ARC微生物菌剂后,花生普遍出现结瘤时间提前、结瘤数量增多、结瘤及固氮时间延长、固氮酶活性提高的显著特点,同时示范点普遍显著增产。由此,我们尝试探索是否在其他豆科作物上也能达到类似效果。作为我省重要的作物之一的鲜食大豆,成为了我们的首选。”袁凤杰说。

在试验对象从花生到鲜食大豆的转变中,李培武院士团队对ARC微生物菌剂进行了相应创新,使其更适用于鲜食大豆。

早在去年,研究团队已在杭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小面积试验,结果发现应用ARC微生物菌剂后,鲜食大豆在产量、品质、固氮效果上有着明显提升。

今年3月底,研究团队首次采用大面积试验示范,在萧山区机场高速坎红路出口附近的试验田里,共有近100亩鲜食大豆用上了这项新技术。

将试验田里的鲜食大豆植株,与一株传统方式种植的植株对比,可以明显看到,使用ARC微生物菌剂后的植株,根系上的一颗颗粉色根瘤数量更多。

“根瘤数越多,意味着可以从空气中固定更多的氮气,这就好比是给植株补充氮肥,可以帮助植株更好地生长。你看,与传统的植株相比,进行试验的植株个头更高、叶片颜色更绿、豆荚数量更多、籽粒也更为饱满。”袁凤杰说,同时,随着固氮量的提升,将更多的氮留在土壤中,还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对于下一茬作物的生长也有很大帮助。虽然这块试验田里的鲜食大豆预计至6月底采收,不过,对于产量,研究团队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数据,有了预估。

6月14日上午,湘湖实验室生物制造研究院提质固氮团队研究员王涛带队来到试验田,通过光合荧光测量系统,分别对参与试验的植株与传统种植的植株进行光合参数测定,经对比发现,施用ARC微生物菌剂的植株,其净光合速率增强近40%。

“这个数据与去年我们小面积试验的田间测试数据相接近。当时小面积试验中,最终实现增产13%左右。那么,结合目前植株的生长情况,我们预估此次大面积试验示范增产的效果也将与去年类似。”王涛说。

目前,除了鲜食大豆,研究团队也在蚕豆、豌豆、四季豆等我省特色豆科蔬菜,以及苜蓿、紫云英等豆科牧草上进行该技术的小面积试验示范。“后续可能还有其他豆科作物会作为试验对象。”王涛介绍说,ARC微生物菌剂既可以促进豆类作物提质增产,又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其属于非根瘤菌剂,相对于根瘤菌剂来说,更能适用于不同的豆科品种、自然环境和土壤环境,加上其使用成本较低,一般每亩用量4公斤,且可以与复合肥混施,不增加工作量,因而后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来源 | 萧山日报、创新萧山、湘湖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