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杭州新质生产力 | 一只纸箱,如何让“大模型”千变万化?

发布日期:2024-06-05 14: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临近中午,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联合实验室依旧忙碌。一间间研讨室内,数个专业团队同时进行着“头脑风暴”。尽管这些团队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但一页页课件与满满一墙板书,却分明指向同一个话题——赋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这是联合实验室的重要使命:与设立在高校并且以科研为主要任务的传统实验室不同,校企联合实验室设立在企业内,由高校、科研平台负责构建,它的关键KPI在于成果转化与应用。“由‘北斗七星’科创联盟领航,萧山支持高能级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赋能传统企业创新发展。”萧山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吴金炉说。

从一家家联合实验室中,可以看出萧山产业数字化的哪些路径?萧山又将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联合实验室解了企业痛点

见到北大信研院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主任张伟的时候,他正埋头在电脑前修改一份方案。这几天,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应用研发上线正处在最吃紧的关头,兼职企业副总经理的张伟,比平时更加忙碌。

胜达集团是国内包装印刷龙头企业,不过这几年,让胜达“出圈”的,是它的绿色智能工厂。

这个项目的设计者,便是北大信研院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团队。

“这是北大信研院落地萧山后,真正意义上完成的首个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北大信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成立的初衷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彼时,萧山正处于传统产业“阵痛期”,转型升级时间紧、任务重,而胜达包装是这场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中的一个典型中的典型。

从事传统制造业的胜达,它的痛点在哪里?张伟还记得,2019年8月,自己第一次来到胜达工厂的场景:走进企业车间,完完全全是一个纸箱生产厂的样子。“纸包装生产看似容易,实际生产流程非常长。”张伟介绍,纸包装生产包括营销、采购、生产、物流、财务、设备、能耗、工艺等多个方面,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耗时耗力,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胜达极不相称。

联合实验室又为胜达解了哪些痛点?“我们懂信息技术,企业有行业实操经验,两者一结合,数字化工厂的设想就自然而然地浮现了。”深入工厂、车间调研,张伟带着北大信研院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团队,将数字化思维赋能到传统制造企业中。

从前端营销和商务、中端设计和生产,到后端物流、财务等场景,他们利用智能软件中心自主研发的XiUOS工业物联操作系统和工业大数据操作系统等作为基础技术支撑和开发框架,快速实现全过程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远程管控。原来400多人的工厂,如今只需要80余人就可以完成2-3亿元的生产任务。

可以说,打通数字化这一环,让胜达行业标杆的地位更加稳固。

传统制造企业的大模型应用

数字工厂,仅仅是联合实验室助力胜达产业数字化之路的前半段。

“像胜达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我们设计的绿色智能工厂,同步起到了一个数据标准化采集、处理和加工的作用。从这里延伸开去,产业数字化上可以做的东西还有很多。”说到这儿,张伟卖了个关子。

一家制造业企业,利用数字化建设的工厂绿色、智能,节约成本,提升效率。要问如何更进一步,很难不依靠一点想象力。

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数据”二字。“胜达拥有海量的行业、企业和上下游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纸包装行业的AIGC大模型应用——小方。”张伟边介绍边比划着经济学上一条著名的“微笑曲线”。在他看来,制造业企业不能只“卷”附加值最低的生产部分,应该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在设计研发与品牌服务上同时发力。

“我们用大量的基础数据重新训练这个AIGC大模型,使之能够应用于包装设计的工业化场景。”张伟说,利用大模型技术,胜达能够实现最快用60秒的时间设计一款高质量、可印刷的包装方案,这便让传统制造业企业不仅能够生产,还能深耕垂直领域的设计研发,“AI+包装制造,提升的是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

当前,胜达打造的“小方”AIGC大模型应用平台,注册用户已达3.2万,几乎涵盖了行业内的大中小企业。

在2024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乡村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教席启动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首个关注乡村地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揭牌。胜达“小方”智能设计启动全球助农计划,该计划以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包装设计为导向,聚焦农村电商的包装设计、品牌打造和包装材质优化,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加附加值,建立品牌形象,提供普惠的技术方案支持。

在张伟看来,经济脱虚向实的发展方略,并不是简单地抛弃虚拟经济、数字经济,也不是盲目地扩张实体经济,而是让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赋能。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无疑是最好的桥梁之一,一头连着科研创新,一头连着生产制造,让科研真正赋能企业、服务企业,进而推动产业进步。

“所幸,企业坚定、研究院支持,能让这个传统行业焕‘新’,还蛮有成就感的!”这位扎根行业多年的老兵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的发展方式、实践路径,全国都在寻找答案。

“持续推进数实融合,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萧山路径”,在新兴产业创新突破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变得清晰起来——

科技创新始终是核心要素。

高校资源正在成为萧山科技创新的源动力。“近年来,萧山以最大诚意引进高校科研机构,努力让曾经的短板变优势。”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与一些兄弟区县相比,萧山的高校资源相对比较薄弱,眼下,北大信研院、浙大计算机研究院、西电杭研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萧山,为萧山的科技创新焕发全新活力。

萧山还在朝前看。算力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底座,在钱江世纪城,图灵小镇正朝着全省算力高地一步步攀登。萧山与新华三共同打造的这座特色小镇,算力可达2300P,要为萧山在全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上,构建一处新的产业地标。

同时,还要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萧山而言,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4月29日,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履新后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到了瓜沥镇航民村与航民集团。在调研航民印染数字化改造时,孙旭东不禁感慨:其实没有传统的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采访中,无论是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或是北大信研院张伟团队,也都这样认为。“萧山一直被贴上传统产业大区的标签,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力争奔跑在科技创新最前沿。”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北斗七星”科创联盟,萧山将以高能级科创平台赋能传统产业发展。

这更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北大信研院不仅携手胜达,让产业数字化工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在杰牌传动、钱江电气、杭萧钢构,北大信研院布局的一个个联合实验室,也让企业在产业数字化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打通数字化的“任督二脉”,让企业“通则不痛”。这让萧山与杭州的制造业,更有想象空间。


来源 | 潮新闻客户端、创新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