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她用AI点亮文化

发布日期:2024-07-02 10:5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手指触摸屏幕,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穿越千年,与浙江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文学大咖相遇。在浙江文学馆数字体验厅,有一个“博学”的大屏,这是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智云”)打造的文学数字驾驶舱。

它的背后,是文学数字底座和智能生产能力,呈现出来的是每日可变、常看常新的中国文学日历、文学家朋友圈图谱和文学家时间轴等数字内容,并由此打造的一张文旅融合网络。透过它,可以一窥浙江文学馆这个庞大互联网应用的冰山一角。

不依靠文学藏品实物的展陈,而是通过文学作品经典场景的呈现和沉浸式的体验,使人身临其境,让文学“触手可及”,张宁宁与她的团队为此倾注了不少心血。

文旅融合撞上“数字化”,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从一名英文记者到成为新华智云文化数字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张宁宁深耕文化数字化领域,用新质生产力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之前当新闻记者的时候,我就对数据新闻比较感兴趣,想了解是否有新的表达新闻或者内容的方式。”2018年,在上海工作了三年的张宁宁来到杭州西溪科创园,加入了新华智云这个当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

六年来,她和团队一起,一边打造看得见的文化消费场景,提炼故事线,与参观者产生共鸣;另一边打磨看不见的数字能力,通过大模型、数字人等技术赋能,让文化“活起来”。从数据可视化到AI+,不断点亮个人“技能树”。

“与传统展陈公司不同,我们会将文化大模型、文化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文化内容生产能力综合应用到展馆的建设中。”在张宁宁看来,新华智云最大的特点是利用好新质生产力,通过前沿技术讲述中华文化的故事。

浙江文学馆的文学数字化体系,便是目前新华智云文化数字化实践的集大成者之一。在四楼的文学数字体验厅,一个数据驱动、智能生成、常看常新的文学场所在此静候,它是浙江文学馆作为数字新物种的集中体现,一批数字互动体验装备让读者体会到“文学+大数据”激发的独特魅力。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是以《兰亭集序》篇末名句命名的互动屏幕。点击屏幕上显示的不同年龄,你就会知道7岁的骆宾王创作了《咏鹅》,11岁的王阳明在镇江金山寺游览,43岁的李清照一字一泪做出《声声慢·寻寻觅觅》,66岁的辛弃疾一腔忠愤写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这里,场馆以全新的方式与游客一起表达对文学的感动、思考和遐想。同时,游客的每一次互动、留言、打卡产生的数据,也将成为展厅的一部分。

“目前,我们正跟随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致力于让文化‘活起来’,让大家不仅仅了解典籍和课本的内容,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张宁宁说,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数字体验厅能够增强旅游的深度和兴趣点,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产生更深的印象,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数据就不愁“好米”。浙江文学馆的“巧妇”,就是大数据加大模型。在新华智云数字化赋能之下,文学大数据平台可以快速、智能地生产一个个精彩的文学图谱与文化视频。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加大数据,文学大数据平台可以基于文学数据生成作家的时间轴、行迹图、朋友圈图谱,以及他们作品的词云分析等,这些成果将成为数字展项的基础组件。”张宁宁介绍。

如果说大数据能力是让海量文学数据变得清晰可见,那么大模型能力就是在游客与文学之间建立链接。在文学数字底座基础上,新华智云也引入了诸多针对文化领域的大模型能力,不断探索文学的可能性。

“为了让文化融合数字化,这几年里,新华智云先后建成浙江诗词大数据平台及新华智云文化大数据平台,目前已经升级为融合大模型能力的智能文化大数据平台。”张宁宁说,在数据平台的赋能下,新华智云陆续建成二十余座诗路e站,并于今年初入选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名单。

浙江文学馆智慧场馆&数字体验厅、“诗e柯桥”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茅盾纪念馆数字体验厅……张宁宁参与的多个标杆项目,荣获国家和省市级荣誉。在“AI+文化”这条路上,她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文化。

“每个项目的成功落地,都是我们与客户、内容团队与产研团队的一场‘双向奔赴’,在彼此磨合的过程中,让文化更加可看、可听、可体验。”张宁宁告诉记者,如今新华智云的数字文旅项目已经遍及全国各地,最远可抵达西藏、新疆等地。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智慧场馆平台,正因数字技术与日俱新。

来源 | 美丽西湖、西湖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