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西湖区
“成果转化首选地 科创改革新高地”
绽放辉煌成果的关键之年
西湖区将重点开展八大创新行动
改革试点提质行动
以做深做实省级创新深化试点为契机,纵深推进5个环大学创新圈建设,以研发创新力、人才贡献度、项目转化率为导向,构建成果绩效赛马机制,充分释放圈内科教优势和创新潜力。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质效,实现三个“200”工程,新落地成果转化项目200个,推动发明专利产业化超200项,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
科创平台扩容行动
构建实验室“1717X”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建成并运行国家实验室,全力支持“引力波”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推进华大全国重点实验室、汉江实验室、西湖紫金实验室等5个高能级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领域的“两重”项目、科创强基项目5个,在NCS顶刊上发表重大科研成果20个以上,力争获国、省科学技术奖80个以上。
科创服务赋能行动
强化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5个概念验证机构对外开展服务,新建细胞组学等概念验证中心2个、中试基地2个,加快国科大杭高院西湖成果转化基地、西湖云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等平台建设运营,实现“研发—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全链条贯通,验证服务成果100个以上。
科创主体双倍行动
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上市”三个工程,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7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新雏鹰”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从中优选扶持一批领军、(准)独角兽、链主企业。推动更多“大好高”项目落地到环大学创新圈内,新引进重大项目120个。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龙头、链主企业链接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2个,新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60个以上。提升规上企业研发能力,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5.4%以上。
产业强链聚势行动
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瞄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空天地海三条赛道,抢抓“首发经济”“IP经济”,五个环大学创新圈结合自身高校、产业特色,聚焦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商业航天等领域,谋划二级赛道、形成集群优势,加快未来场景构建与开放,诞生“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50个,推动创新优势向产业胜势转变。
区校合作融合行动
深入落实与浙大签订的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和清单,深化干部“双向互派”机制,推动与国科大杭高院、杭电、浙商大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推动筹办“钱塘大学”。支持浙大、美院科技园优化重组,支持浙工大、杭电、浙商大等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做好赋权后成果产业化全周期服务,争取设立科教融合学院,实现“赋权成果+就近转化+园区孵化”三位一体推进。
政策赋能展翼行动
全力向上争取政策、资金、试点,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精准管用的政策支持,保持财政科技支出逐年增长。加快修订出台新版科技创新政策,发挥成果转化基金、青鸟计划的撬动作用,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支持环大学创新圈的硬核科技项目。发挥“双百亿”产业基金群引导作用,发挥杭创营、蚂上创业营等社会资金撬动作用,鼓励“耐心资本”深度参与到西湖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来,投资成果项目60个以上。
科技人才攀登行动
充分调动环大学创新圈“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人才资源,加强“科技工兵”“艺术村长”“科技村长”等队伍建设,积极打造青年科学家交流中心等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全年计划招引博士后180人,吸引1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西湖创新创业。构建灵活引才聚才机制,支持高层次人才通过“互聘共享”计划,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探索形成了科创平台牵动、科教协同育人、人才有序流动等有效模式。
来源 | 美丽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