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深化“教科人一体改革”,铸强创新驱动引擎

发布日期:2025-02-10 10:4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余杭经济发展呈现高基数上的高增长态势。

近日出炉的余杭2024年经济数据显示:地区生产总值达3355.67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了“重回3000亿”目标。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余杭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再将目光聚焦到科技创新领域上,余杭已连续4年夺得全省科技创新鼎,并在2024年首次实现了浙江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四大奖项“大满贯”。

谋一个“点”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余杭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就是谋划人才这一重点,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余杭不断深化“海创未来”人才工作品牌,坚持把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作为抓好人才工作的基础,秉持“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与人才特性,以实际情况划分人才类别。

作为平台经济大区,余杭集聚了各类平台企业90余家,带动该区超5万家电商市场主体和超40万从业人数。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原有的人才评价体系难以直接满足。

越有问题越要改革。2024年12月,余杭修订发布了全新的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首次设立了针对平台经济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类别。余杭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评定标准放低了营收及年收入等“门槛”,重点关注中小平台及平台合规类人才。

杭州脚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数字化租赁交易服务提供商。前不久,杭州脚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喝到了“头口水”,成为余杭人才新规发布以来第一位审核认定的平台经济领域E类人才。

“对企业来说,这就是一种激励。”杭州脚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办会计解晶晶说,有了这个专项之后,他们有了更多获评高层次人才的机会。

然而,人才认定全部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难免存在“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等问题。如何破解?

余杭选择合理下放人才评价权限,注重以能力选人,积极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2024年发布的人才新政“黄金20条”,还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授权了“紧缺急需人才”的认定权限。

专注于通用智能高速机器视觉平台研发及生产的杭州汇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受益企业的典型代表。汇萃智能向余杭区人力社保局递交“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员”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备案申请后,对职工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考核。

目前,汇萃智能共有109人通过考核,取得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一名员工欣喜道:“取得高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后,就可以直接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有助于评定杭州市E类人才。”

“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精准选拔人才,还能够让人才在企业内部的评价体系下实现快速成长。”余杭区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希望推动形成人才与企业的共赢局面。

牵一根“线”

与全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虽然科技成果和专利数量众多,但科研成果与现实需求脱节、技术成熟度较低。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其龙所说:“搞科研的人他闷头干,不完全了解社会的需求,导致成果不接地气;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很多企业家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去帮他解决一些科技的问题。”

怎样解决创新链条“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

余杭选择在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牵一根“线”,通过实施“创业科学家”“科学企业家”计划,探索打造“科学家+企业家”双向赋能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为科研人才提供系统化、定制化的实践培训,配备专业化导师团队,帮助科学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另一方面,鼓励优秀企业家在科研院所兼职,探索“企业出题、院所答题、产线验证”协同攻关模式。

身处创新前沿的良渚实验室,是余杭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牵线”的“试验田”。

在距离良渚实验室两公里的地方,王永成和合伙人于2021年创办杭州跃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但他平日里,待得最久的地方仍是良渚实验室。“来这里,既做前沿攻关,又做成果转化。”

随着王永成的研究快速推进,企业发展越来越快,在短短3年内就成为单细胞测序领域的佼佼者。目前,跃真生物不仅获得超亿元融资,还与知名研究机构及医学中心合作开展研发课题超过30个。

这正是“实验室科研”区别于传统“学院式科研”的特点。良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欧阳宏伟表示:“发顶刊论文,是学院式科研所追求的‘天花板’,而良渚实验室,要做科研转化的‘起始地’。”

良渚实验室还创办了双创博士学院,引导并鼓励博士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同时,通过举办博士生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甄选出一批具有创业激情的优秀博士人才和项目进驻博士学院。

欧阳宏伟说,这些人才和项目,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还能得到导师团队的全程指导。导师团队由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国际管理师、商学管理师等组建而成,支持人才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推进成果转化,全链路打通人才创新创业的卡点难点。

画一个“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后,余杭谋求建立更多要素的转化体系、更大版图的科创生态。

余杭不缺创新资源。文一西路两侧,不仅汇集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四大省实验室,还有杭州超重力场、浙大量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阿里、抖音、快手等一大批创新龙头企业。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串联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立足现有资源禀赋,余杭围绕之江实验室、北航国际创新学院分别画一个“圈”,持续深化环之江实验室、环北航国际创新学院等创新生态圈建设。

其中,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作为杭州首批规划建设的四个环大学大科创平台生态圈之一,更是被余杭寄予厚望:到2026年,初步形成独具特色、活力涌现、要素配套完善的创新生态圈;到2030年,能为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圈”的诞生,一项项改革举措不断涌现。

先看核心。

作为一家年轻的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客观存在科研方向不够聚焦、战略地位提升不够快、顶尖人才引育不够到位、创新效率不够高等突出问题。

之江实验室党委副书记赵新龙说,为了聚焦“干好智能计算一件事”,之江实验室创新构建以重点任务为牵引的科研组织机制,成立智算集群、计算星座、科学模型等总体部;同步实行“双总制”,由技术总师负责指导技术分解与集成,行政总指挥负责督导资源调配和内外协调。

再看圈内。

在距离之江实验室不远处,浙江优基尔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机器正忙碌地编织着一种新型地毯。

“过去,我们的产品多由传统剑麻纤维编织,环保耐用却容易吸水,以至于迟迟未能打开市场。”优基尔总经理吴静说,现在他们与之江实验室合作,利用智能计算改良剑麻纤维,使其具备疏水性、抗污性,新产品深受市场青睐。

这只是之江实验室与周边企业合作模式转变的一个缩影。以往,之江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更多是把成果直接给企业,现在则是让企业直接参与研发,旨在更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生态圈深度融合,一大批科技成果正加速落地生“金”,为余杭经济发展再攀新高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 | 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