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杭州市科技局率先布局,启动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工作。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层层筛选,首批6家概念验证中心正式认定,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贡献了“杭州样本”。即日起,创新杭州推出系列报道,讲述这6家概念验证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探索与实践,展现杭州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春节假期刚过,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一片生命科学产业园区内,一座占地广阔的发酵车间正全速运转,数十个巨型发酵罐如矩阵般整齐排列,罐内微生物正在“辛勤工作”,将实验室中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这里是杭州中美华东合成生物概念验证中心(以下简称“验证中心”)的核心设施之一,也是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枢纽。
合成生物学,这个听起来有些高深的词汇,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合成生物学跟传统的药物研发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更注重药物的发现和临床验证,而我们则更侧重于底层技术的构建,并加速其向产业化的转化进程。”概念验证中心运营管理办公室徐祖东口中的“底层技术构建”,指的是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原理,通过微生物构建、发酵等方式,实现某些产物的工业化生产。
他举例说:“比如青蒿素,原本是从青蒿中提取的,需要大量的植物原料。但现在,我国已经实现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来生产青蒿素,不仅成本更低,而且效率更高。”
徐祖东表示,许多科学家有技术,但缺乏产业化经验。比如实验室里1升产量容易实现,但放大到吨级别时,菌种调控、环境参数全变了,这时候就需要概念验证中心的技术。
验证中心正是为了突破这一难题而设立的。这个由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牵头设立,携手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华东医药生态圈上下游创新企业共同打造的平台,已经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创新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据介绍,验证中心具备完整的中试放大体系,能够承接并助力小试科研成果的转化,业务范围覆盖工业菌株构建、改良、优化等多个模块。
“我们成立概念验证中心更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把公司资源更高效地利用起来,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徐祖东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验证中心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的技术及产业布局,中心通过多个平台协同合作,确保科研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产业资源。
在技术不断创新的当下,如何将这些先进的合成生物学技术真正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呢?
“基础研究是产业化的源头。”徐祖东介绍道,“我们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设立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华东医药创新联合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支持省内一线科研院所的应用基础研究。借助省基金委中期考核、项目验收等专家评审环节,将部分立项项目纳入概念验证项目库,以期在未来进一步推进产业化。”截至目前,联合基金已经资助了16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万元。
在工艺开发端,验证中心依托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承接合成生物学产品的工艺开发,从微生物构建到小试过程的技术验证服务。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担任创始院长,致力于抢占合成生物学技术高地,培育生物工业创新产品,孵化生命健康创新企业。
“在产业化端,对于验证过的项目,我们提供实验室、中试设备甚至委托生产,帮他们跨过‘死亡谷’。”徐祖东举例说,验证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合作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推动该项目的产业化落地,验证中心创建单位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不仅投资了该项目,还帮助其成立了浙江生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协助建立了工厂。这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医美注射材料、医用器材等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成立仅一年多,浙江生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的营收已经突破1000万元。
自2022年底成立以来,概念验证中心已经完成了40多个项目的入库,其中20项已经通过验证并成功落地转化,孵化了6家创新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以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形成一个由孵化创新企业组成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徐祖东表示,“通过全链条的技术支撑和协同验证,助力杭州市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