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验证中心 | “专属管家”助力汽车电子技术项目“加速跑”

发布日期:2025-03-03 17: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杭州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编者按: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杭州市科技局率先布局,启动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工作。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层层筛选,首批6家概念验证中心正式认定,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贡献了“杭州样本”。创新杭州推出系列报道,讲述这6家概念验证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探索与实践,展现杭州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新能源汽车的身影如今随处可见,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背后,汽车电子作为核心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国家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电杭州研究院”)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心脏”——汽车电子构架,以“概念验证”为支点,撬动实验室成果迈向市场化的关键一跃。

“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近2000块芯片,涉及雷达、光电、安全系统等数十类电子构件,这些核心技术正是汽车智能化的‘命门’。”

近日,记者来到西电杭州研究院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负责人姜文告诉记者,浙江省作为全国汽车制造业重镇,拥有吉利、零跑等头部车企,产业链需求旺盛,“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顶尖技术通过概念验证后能够更加精准对接产业痛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实力强劲,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为A+学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网络安全等专业也位居全国前列。凭借这些优势,2023年,概念验证中心应运而生,围绕“基础研究-创新验证-熟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构建了综合性概念验证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从项目启动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方位支持。

“概念验证最难的是‘从0到1’,团队既缺钱,又怕失败。”姜文坦言。为此,中心设立专项基金,将项目分为“创新类”与“产业类”。

创新类针对技术成熟度在3-6级的前沿技术,提供50万-100万元资金,助其跨越原理样机到产品化的“死亡谷”;产业类面向更成熟的项目,最高支持100万元,推动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商业概念。

“基金+人才”双轮驱动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落地,成为概念验证中心的鲜明特色。姜文告诉记者,为了让科研团队少走弯路,中心独创了“三级技术经理人”体系:院级技术经理人负责宏观决策、统筹资源;所级技术经理人聚焦研究所内成果转化;项目团队的技术经理人则专注于团队具体项目的工程化验证和市场化推广。“他们就像项目的专属管家,全程跟踪服务,解决各种问题。” 姜文形象地比喻道。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中心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我们有2000余名工程硕士,研一学习基础课程,研二、研三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而有些概念验证项目的需求是企业提出的,学生们也会参与概念验证项目从验证到孵化的全过程,提升工程化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姜文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招引更多具备产业化经验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参与概念验证,概念验证中心还借助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体贯通的人才招引通道优势,为产业类验证项目和孵化公司招引的高端人才提供西电正式教职身份,他们既能依托高校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又能在企业实现商业化价值,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过伟博士就是西电杭州研究院从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拥有正式教职身份,而在概念验证中心的“高压、高功率密度宽负载范围 DC/DC 转换器系列芯片”项目产业化验证过程中,他则担任企业的关键角色,主导了验证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工作。

这种人事关系保留在西电,研发和工程化验证在验证中心,产业化在西电杭州研究院科技园的“三位一体”模式让其团队无后顾之忧,形成了概念验证项目的闭环。在过伟博士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验证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孵化公司目前已获得萧山区“5213”创业扶持补助1200万元,2025年产值预计超过4000万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在概念验证中心,像过伟博士这样助力产业创新的例子并非个例。

仅两年时间,该中心已支持80余个项目验证,累计投入验证资金2900万元,首期已推动7项验证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并注册公司,获得萧山区“5213”创业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

西电杭州研究院教授陈晨在车域智能通信、无线方向盘系统研发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厚的积累,他的相关项目虽然已结题,但一直渴望将成果落地转化。

“概念验证中心得知后,迅速邀请多方专家评估,先后两次给予其团队 100万元验证经费支持,组建团队助力二次开发,并积极协助陈晨老师团队与浙江省内多个车企对接。”姜文回忆道。

近两年,团队成功开发出 AR-HUD 等系列产品。其中,AR-HUD 提升驾驶安全性,智能驾驶辅助标定设备保障系统精准运行。如今,团队与吉利研究院共建 “智能车域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开展成果的合作验证和试用。

概念验证中心的创新脚步不会停歇。姜文表示,今年,中心将探索 “持股孵化” 新模式,与社会资本共建项目基金,推动已验证项目的后续产业化落地,验证经费额度将再次提高,进一步强化对优质验证项目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