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从战略高度部署了一系列重要任务。“创新浙江·看杭州”栏目以“1设区市 +N县(市、区)”的专辑形式,向您展现杭州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之路上的经验成效、特色探索。
宇树科技机器人扭秧歌从央视平台“圈粉”到全球舞台,宇树科技的“出圈”不是个例、更不是偶然,而是杭州高新区(滨江)三十多年来深耕数字经济,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战略,坚定走“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特色道路的结果。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9.1%、全省第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均稳居全省第一;连续四年获省“科技创新鼎”。今年以来,高新区(滨江)全面落实省建设创新浙江决策部署,发布《关于建设创新滨江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1+4+7”科技创新体系,即以实施意见为总目标,围绕科创平台推进教科人一体贯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四大维度,展开七大专项行动,启动“创新滨江”建设,着力建设全国领先的区域科创中心和全省领跑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中心,奋力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强化科创平台效能释放,推进教科人一体贯通
加快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以培育“科学—技术—产业”创新生态为目标,深化创新平台分层分类管理,开展科创平台“揭榜挂帅”,靶向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高新区(滨江)已形成由4位院士牵头4大的高能级平台,5大院校建设5个的研究院,以及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企业研究院为依托的“1+2+6+N”科创平台体系,2024年,区内产学研平台与企业新建联合实验室11家,达成横向合同91项。依托科创平台对高校资源的深度挖掘,加大战略科学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军人才引育力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白马湖实验室科教融合学院纳入浙江省首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试点。
提升创业孵化体系能级,壮大企业创新主力军
始终坚持雁阵型企业梯队培育,迭代“1+X+N”政策体系,对不同类型企业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分产业分阶段给予精准扶持,在各项政策中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对优质科技企业最高给予30%研发补助,目前全区拥有总部企业118家、上市公司72家、独角兽企业11家、准独角兽80家、瞪羚企业264家、国高企预计超2800家。出台《高质量创新孵化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办公空间、创业资金、孵化服务等基础保障服务。目前,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8家、省级及以上孵化器45家,均列全省第一,在孵企业4070家,共吸纳就业人数超2万人 。
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建强智能发展主阵地
构建“1+5+N”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创建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探索数据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新模式,构建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启动“三数一链”可信流通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合作;积极布局和开放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平台、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公安部检测中心滨江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已组建省市创新联合体20家、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16家,技术交易额连续六年居全省第一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牵引全球英才集聚
始终坚持营造“亲商爱商、尊商重商、兴商强商、安商稳商”的浓厚氛围,为创新活力提供产业基础、创新生态以及开放包容的环境。2024年,7543家企业迁入,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及以上企业1682家、1000万元及以上企业1022家,两者均创历史新高。建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春雨计划”“青链”“才链全球”计划,不断健全“高精尖缺”人才谱系,深入实施“5050”计划和“1+5+20”人才政策,推进人才授权认定提质扩面,2024年青年发展综合指数蝉联全省第一,新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鲲鹏”人才20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63个、35周岁以下大学生6.5万人。
来源 | 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