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杭州市科技局率先布局,启动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工作。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层层筛选,首批6家概念验证中心正式认定,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贡献了“杭州样本”。创新杭州推出系列报道,讲述这6家概念验证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探索与实践,展现杭州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杭州富阳区的杭州市光机所光电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各类仪器设备有序运转,发出轻微的嗡嗡声。身着白色实验服的科研人员们在仪器之间穿梭忙碌,专注地记录着数据。在这里,科学家创业不再是“单打独斗”,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杭州光机所”)打造的这个概念验证中心,通过"设备+资金+人才"全链条赋能,推动光电领域硬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在中心的实验室内,激光与光学特性表征平台设备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早期技术验证支持,预计建成后设备投入将超亿元。“很多初创团队最头疼的就是设备投入。在这里,初创团队不用自己买共性设备,专注技术研发就行。”杭州光机所所长齐红基说,共享模式大幅降低了科技创业的门槛,加速成果产业化。
硬件只是基础,背后的“软实力”更为关键。杭州光机所组建了由40余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国际顶尖学者组成的专家顾问团,联合光电领域专家、产业界大咖及投资机构专家共同为项目把脉。此外,杭州光机所与政府联合设立的光电产业基金,资金规模数亿元,形成“早期扶持+成熟期加码”的双轮驱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资金‘不断档’”,齐红基介绍。
如何让科技成果被市场“读得懂、看得透、接得住、嫁得出”?杭州光机所的答案是一套独特的“算法+数据+基地”科创模式。
“算法并非冰冷的代码,而是我们多年沉淀的孵化方法论。”齐红基解释道。每年从全国数百个项目的初筛,到最终十几个项目的深度孵化,杭州光机所形成了一套模块化、标准化、专业化、定制化的培育体系——早期,专家团队依据技术成熟度、市场潜力等多维度评审;企业进入孵化器后,接受定制化法务、财务等专业辅导;技术进入中试阶段,加速器提供工艺优化和量产场景;最终,产业园承接规模化生产,实现 “实验室-车间-市场”无缝对接。
“‘数据’ 则是五年积累的‘资源库’”,齐红基补充道。自2019年成立以来,杭州光机所积累了来自产业端、创新端和投资端的海量信息资源。哪些技术匹配市场需求?哪些领域存在投资热点?针对科技创业中的难点问题、痛点问题,通过信息加工分析后,能精准指导项目优化方向。
所谓 “基地”,就是 7.8万平方米的科研大楼、12万平方米的加速器,以及未来规划的产业园构成的 “一所三园”。“这种‘数据赋能算法,算法优化基地,基地反哺数据’的闭环,让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升。”齐红基说。
截至2025年初,杭州光机所孵化的50多家企业交出了实实在在的 “成绩单”:培育出14家规上企业、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引入社会资本超25亿元,企业总估值250亿元。
氧化镓项目是杭州光机所成功孵化的典型案例之一。氧化镓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最具产业化前景的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如今在杭州光机所的赋能下,瞄准产业应用,其研发的单晶衬底和外延片性能比肩日本同类产品,将提升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整体性能。团队还在国际上率先推出“一键长晶”装备,为未来量产铺平道路。
齐红基介绍,杭州光机所从项目初期便为其量身定制支持方案:投入资金和场地支持,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免费提供测试服务,并协助组建公司、规划知识产权布局。如今,孵化企业杭州富加镓业科技有限公司已获评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得国际专利授权12项,国内专利授权40项,已面向市场推出系列标准化产品,将为新能源汽车高压平台、智能电网柔性输电装置等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下一步,我们要升级到‘2.0模式’。”齐红基透露,中心计划联合高校院所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扩大博士后工作站规模,吸引更多海内外顶尖人才。同时,深化“光电+”产业链布局,在半导体特种芯片、新材料等领域培育更多“独角兽”。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