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杭州市科技局率先布局,启动了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工作。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层层筛选,首批6家概念验证中心正式认定,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杭州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贡献了“杭州样本”。即日起,创新杭州推出系列报道,讲述这6家概念验证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探索与实践,展现杭州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概念验证中心如何破解新药研发的“死亡之谷”?
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深度联动,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构建起覆盖技术、资本与产业的全链条服务平台,让实验室的“纸面成果”跃升为市场的“硬核产品”。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新药研发竞赛就此展开。在这场科研攻坚战中,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洪涛教授团队锁定了一个关键突破口——新冠病毒3CL蛋白酶。借助国际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平台,团队从海量化合物中成功筛选出具有显著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这一突破性发现很快获得西湖大学的高度重视。为加速成果转化,学校全力推动该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022年11月,在杭州市科技局的政策支持下,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应运而生,为创新药物研发搭建起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高速通道”。
在中心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模式下,短短3年,这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药艾普司韦以超常规速度完成两次技术及商业验证,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并推动孵化企业西湖制药获得数亿元融资,成为杭州准独角兽企业。
在中心,艾普司韦的成功并非个例。走进中心1800平方米的专用验证空间,技术人员和算法专家正紧盯着屏幕,从数万种可能结构中快速筛选出最优分子,并同步完成药性评价。中心不仅开放了西湖大学和西湖实验室的科研资源,还构建了涵盖药物筛选、药化分析、制剂优化等子平台的产业赋能体系,投入数千万元购置高精尖设备,为项目提供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技术平台支持。自2024年10月正式运营以来,平台已为多个项目提供了从靶点筛选到临床验证的全流程支持。
“高校擅长基础研究,药企专注临床开发,中间的断层需要有人架桥。”中心主任王廷亮表示,这座“桥”正是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深度协作搭建而成——科学家攻坚技术难题,企业家设计商业路径,投资家提供资本支持,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迈向产业化。
为推动药物向临床更进一步,中心还组建了一支跨学科顾问委员会,为科研团队与临床专家牵线搭桥,共享大量一线临床案例,并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模式已显著缩短了传统药物的早期研发周期,让更多创新疗法加速进入临床阶段。
成立仅3年,中心已入库项目38个,其中2条管线获得临床批件,4条管线已产出产品或样品。截至2024年底,中心持股企业21家,多家企业受到了社会资本的青睐,企业总估值已近100亿元。
“我们不仅是‘孵化器’,更是‘加速器’。”王廷亮介绍,中心构建了“产业赋能+金融投资+综合服务”三大平台:产业平台整合资源,提供全链条技术服务;金融平台依托一支概念验证投资基金,通过股权直投和融资对接支持项目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则覆盖专利运营、政策申报等企业刚需。
“我们正在构建‘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未来将助力更多科研成果跨越‘死亡谷’,驶向产业化的快车道。”王廷亮说。
来源 | 科技金融时报